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蜜蜂囊状幼虫病是由囊状幼虫病毒(Sacbrood virus)侵染引起蜜蜂幼虫蜕皮液积累导致幼虫不能化蛹而死的病毒病。本试验建立了检测中华蜜蜂囊状幼虫病毒的分子标记,对该分子标记克隆并测序后与数据库中序列对比,验证了该分子标记的特异性、灵敏性、应用性,并将重组质粒大量扩增,纯化后作为后期荧光定量的标准品;以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囊状幼虫病毒灵敏度在1×101~4×102copies/μL之间;测得病虫体内病毒含量达到3.0×1016copies/μL,以饲喂的方式使-80℃保存的囊状幼虫病毒侵染中华蜜蜂幼虫,发现能使幼虫发病,出现明显的囊状幼虫病症状,说明-80℃保存3个月可以保持囊状幼虫病毒的侵染活性;对中华蜜蜂进行室内饲养,化蛹率达到76.0%,之后将病毒加入饲料中对健康幼虫进行病毒接种,化蛹率为31.3%,利用荧光定量PCR绝对定量方法测定不同时期幼虫体内病毒的绝对浓度,对幼虫体内病毒的增殖情况做出检测,发现该病毒在蜜蜂幼虫体内的增殖速度呈先低后高的趋势,到化蛹前大量增殖,浓度达2.7×1016copies/μL数量级,与自然状态下病虫体内的病毒含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