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分工的机理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产业集群、分工网络化、产业链分割和业务外包等产业分工形式,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是推动区域内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区域经济在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创新方面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实现区域内各城市优势互补,避免区域内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最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诸侯经济”影响了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深化。这造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障碍,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因此,揭示区域产业分工的内在机理,进而寻求解决区域产业分工问题的合理途径和相应对策,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浙中地区为研究契入点,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区域产业分工相关理论,揭示出区域产业分工的内在机理。本文首先总结了区域产业分工理论与影响区域产业分工要素体系,并通过计算浙中地区的区位商和克鲁格曼专业化系数,以及模型分析的方法,对浙中地区产业分工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区域产业分工机理是由内生比较优势的深化机制、交易成本的约束机制、跟随领头羊的产业扩散机制、基础设施的拓展机制和政府政策的引导机制等五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具体反映为,这五种机制的演化,影响区域内资金、技术、产品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促使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动态调整。其中,内生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分工影响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决定了区域产业分工具有内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而交易成本决定着分工协作网络的边界,是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空间拓展的主要约束要素。最后,本文给出如下政策建议:浙中地区应基于自身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符合自身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加速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并对配套产业加以扶持,增加产业根植性,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浙中地区应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与周边的县(市)的经济联系和政策、基础设施的协调,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和引导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产业分工体系,实现错位竞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肺康复指导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生活质鼍的有效性。方法通过对新疆COPD患者进行肺康复健康宣教干预后,分别在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入组后的第4周、8周、12周
本文尝试从福利水平的可持续与代际公平两个角度定义可持续发展,着重从资源代际合理配置的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与代际外部性问题。本文认为,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不可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汉族,工人。主诉:反复咳嗽、咳痰2年,加重伴胸闷、气憋1个月。患者于2年前每逢季节变化或受凉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咳少许白色泡沫痰,以晨起时明
<正>~~
会议
目前山东省本科新上特殊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着人才培养定位精致性不足、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不强、学生专业认同感缺失、学科建设特色缺乏以及资源整合意识不强等诸多困境。为
<正>以粒长和煮熟后香味扑鼻而著称的泰国大米的出口历史不过百余年,但到20世纪70年代末,年出口量却突破260万吨,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徘徊几年后,1983年其出口量跃至370
期刊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课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等进行修订,凝练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的核心观念。当今时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不断出现,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而高中地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特
本文通过对西安糜家桥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实例分析,阐明了要做好一个住宅小区的规划,实质在于如何提高社会、环境、经济因素在内的综合效益。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最基层的单元,对县域经济的理论研究属于区域经济学科的范畴。因而,县域经济运行具有区域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区域经济较为成熟的研究也为县域经济的研究提
国务院近日颁布实施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是指导各地进行卫生资源规划的纲领性文件,也对解决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