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产业集群、分工网络化、产业链分割和业务外包等产业分工形式,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表明,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是推动区域内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区域经济在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创新方面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实现区域内各城市优势互补,避免区域内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最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诸侯经济”影响了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深化。这造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障碍,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因此,揭示区域产业分工的内在机理,进而寻求解决区域产业分工问题的合理途径和相应对策,有着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浙中地区为研究契入点,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区域产业分工相关理论,揭示出区域产业分工的内在机理。本文首先总结了区域产业分工理论与影响区域产业分工要素体系,并通过计算浙中地区的区位商和克鲁格曼专业化系数,以及模型分析的方法,对浙中地区产业分工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上述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区域产业分工机理是由内生比较优势的深化机制、交易成本的约束机制、跟随领头羊的产业扩散机制、基础设施的拓展机制和政府政策的引导机制等五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具体反映为,这五种机制的演化,影响区域内资金、技术、产品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促使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动态调整。其中,内生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分工影响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决定了区域产业分工具有内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而交易成本决定着分工协作网络的边界,是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空间拓展的主要约束要素。最后,本文给出如下政策建议:浙中地区应基于自身要素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主导产业,发展符合自身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加速优势产业的技术升级,并对配套产业加以扶持,增加产业根植性,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浙中地区应依托现有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与周边的县(市)的经济联系和政策、基础设施的协调,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和引导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产业分工体系,实现错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