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爆炸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中国日报》和《卫报》为例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da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分析《中国日报》和《卫报》关于天津大爆炸的报道。其理论框架是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日报》和《卫报》中40篇关于天津大爆炸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从文本层面、话语实践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做了批评性对比分析。在文本层面,从及物性和被动语态对所选语料进行语言特征的分析;在话语实践层面,主要从消息来源和引述方式这两个方面分析新闻语篇的互文性。在社会实践层面,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阐释分析。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摘选的有关天津大爆炸语料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文本层面,《中国日报》和《卫报》关于天津大爆炸的报道在被动语态和及物性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在《中国日报》和《卫报》有关天津大爆炸报道的分析中,《中国日报》所占物质过程的比例是59.5%,《卫报》是61.0%,物质过程所占的比例都超过了50%。物质过程的大量使用,说明《中国日报》和《卫报》都试图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在表示物质过程中,这两家媒体都表现出他们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在被动语态方面,《中国日报》通过强调动作的主语来赞扬天津大爆炸中的消防员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卫报》在报道时忽略了动作的主语。(2)在话语实践层面,关于天津大爆炸的新闻报道,两者在消息来源和引述方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日报》采用具体消息来源的引语高达84.7%,而《卫报》只占60.8%,并且使用了37.1%的含蓄消息来源。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卫报》关于天津大爆炸的报道没有《中国日报》客观与真实。在引述方式方面,《中国日报》采用的间接引语占58.7%,而《卫报》占47.1%。同时,《中国日报》采用的直接引语占32.5%,《卫报》占28.1%,这表明《中国日报》报道的客观性较强。(3)在社会实践层面,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因素对《中国日报》和《卫报》关于天津大爆炸的报道有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写于元末明初的一部伟大的古典小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性格鲜明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历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分析《三国演义》
N·司各特·莫马戴是美国印第安文艺复兴的领军人物。他的代表作《黎明之屋》是首部获得美国主流社会认可的小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印第安小说。小说于1969年获得普利策
与其他传统的学习材料形式相比,使用基于网络的英语视频学习材料,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因为在网络环境下,语言学习者更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学习材料,也更有可能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