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脱氧胆酸钠进行注射溶脂已经成为治疗局部脂肪堆积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治疗局部常伴随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其中,麻木、肿胀、疼痛、皮下硬结发生率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治疗的满意度。本研究通过将脱氧胆酸钠与曲安奈德联合应用进行注射溶脂治疗,观察两者配伍后的溶脂效果及注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初步探究该方法减轻溶脂后不良反应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实验兔28只,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7只。分别为SD(脱氧胆酸钠)组、TA(曲安奈德)组、SD+TA(脱氧胆酸钠联合曲安奈德)组、BLANK(无菌注射用水)组。实验采用自身对照、组间对照及空白对照。自身对照以脊柱为中线,左侧为实验侧(注射对应药物),右侧作为对照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选取新西兰白兔双侧肩胛骨内侧下缘处脂肪组织进行皮下注射,共注射2次(第0、14天),实验观察共进行28天。选取第0、1、3、7、14、28天作为时间点进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观测;选取第0、1、3、28天作为时间点进行相关血液生物学指标分析;选取第0、14、28天作为时间点进行超声观测,比较各组实验侧和对照侧注射区域脂肪组织厚度及弹性(硬度)改变情况。数据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F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体观测各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未见生活习性、进食习惯改变,未见躁动、倦怠等行为改变。各组注射区域均未观察到破溃、瘀斑等外观改变。SD组:实验侧注射局部出现轻微肿胀,持续2天后自然消退;第7-14天,上述部位皮下组织柔软程度持续下降,可触及明显纤维化改变;第28天,该区域可触及界限清晰的质硬结节。SD+TA组:注射区域无肉眼可见的肿胀;第7-14天,实验侧皮下组织柔软程度略下降,可触及纤维化改变;第28天,该区域可触及界限相对清晰的质中结节。TA组和BLANK组:注射后均未观察到皮肤外观改变,局部无肿胀,皮下组织质感无明显改变,无可触及的硬结。脂肪组织厚度第28天,SD组、SD+TA组实验侧脂肪层平均厚度分别由注射前6.2±0.5mm、6.3±0.3mm下降到3.3±0.4mm、3.5±0.3mm,两组较自身对照侧均明显变薄(P<0.01),两组下降程度无明显差异(t=0.525,P=0.827);TA组和BLANK组实验侧脂肪层厚度未见明显改变(P>0.05)。脂肪组织弹性(硬度)第28天,SD组和SD+TA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较注射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1)。SD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由注射前1.0分升高至4.0分,SD+TA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由注射前1.0分升高至3.3分,两组较自身对照侧均明显增加,但SD组更为显著(t=3.592,P<0.05);TA组实验侧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较注射前略有升高,评分由注射前1.0分升高至1.3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BLANK组注射前后脂肪层弹性(硬度)评分无改变,均为1.0分。组织病理学SD组:第1-3天,镜下可见小范围内脂肪细胞坏死并相互融合形成数个形状不规则的空泡,注射区出现大量炎细胞浸润,炎症反应边缘部分脂肪细胞出现皱缩、变形,失去原有形态。第3-7天,注射区域脂肪组织正常结构结构破坏明显,可见较大范围脂肪细胞坏死、缺失并融合形成的巨大空泡。第14天,注射区域出现较明显的纤维化征象,脂肪组织纤维间隔增厚,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第28天,纤维间隔持续增厚,坏死的脂肪组织被胶原纤维取代,增生的纤维组织填充于残存的脂肪组织中;SD+TA组:镜下观察到各时间点内变化情况与SD组相似,脂肪细胞破裂坏死并相互融合形成空泡,但前期炎细胞浸润程度及后期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均明显低于SD组;TA组:前期镜下可观察到注射部位少量脂肪细胞出现皱缩,未见范围性脂肪细胞坏死、缺失,原有正常脂肪组织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第28天,注射区域脂肪组织细胞形态恢复正常,可观察到少量纤维组织增生;BLANK组:镜下脂肪组织结构正常,无明显改变。血液生物指标学实验后第1、3、7、28天进行耳缘静脉采血,测量各组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C反应蛋白),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脱氧胆酸钠皮下注射可引起注射区域的脂肪组织细胞坏死,局部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皮下组织内纤维含量明显增加。曲安奈德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可明显减轻上述组织肿胀及纤维化程度,对于溶脂作用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