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脏调控理论”是《内经》脏象学说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肾脏精气阴阳在维持自身相对稳态的同时,对机体内部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精神等功能活动的调节以及调节人体各部分生理活动以适应自然界环境变化的理论,是中医学关于人体整体调控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着重研究肾脏调控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以及肾脏调控理论的内容、特点及调控机制和形式。它把自然界时令、时辰等时间因素与人体的整体调节机制相结合,在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动态中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的调节机制,对于肾病治疗与摄生,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本课题对肾脏调控理论进行了发生学研究和理论探讨。认为中医“肾脏调控理论”的提出是中医脏象理论现代化研究的历史必然。经典肾脏象蕴涵着调控思想,其形成经历了发生(解剖肾器官)、演化(气化调控肾脏象)和成熟(阴阳五行调控肾脏象)三个阶段,肾脏之“象”实质包括形态象、气化调控象、阴阳五行时空象。肾脏之“脏”实质是用“以象测脏”方法认识到的,是机体应时而变调控过程中形成的功能性结构,即是一种无法用形态学方法揭示的不可见组织,其构成要素是非实体性要素,且与机体所有系统器官都具有复杂的、直接或间接的相关性。它以机体所有系统器官的部分功能为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交叉性,一旦形成又可以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调节,实质是人体的一种深层次的生理调控摸板。中医肾脏调控理论的内容包括“调控”是肾脏的根本特性和自发趋势,体现了人体调节防卫机制的深层内涵;肾脏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都是肾脏自稳调控的不同表现;肾病诊疗重在考察、促进机体肾脏自稳调控机制三个方面。其调控特点是:自稳调控性、整体协同性、整体最佳性、动态有序性、调节通路多样性、调节机制复杂性、调节作用可控性。中医肾脏调控理论与肾脏象学说及NEI网络调控理论及细胞信号转导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等同。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肾藏精、主生殖”角度探讨了“肾应冬”调控机制的理论内涵。首次提出“肾藏精”的实质是肾脏对肾精的调节,包括肾藏精、化精、泄精、肾调精以应冬等四个方面,且肾调精是肾主生殖的关键。并指出“肾藏精以应冬而生殖能力下降”的调控机制很可能是“肾调控精气”功能适应性改变的结果。肾所藏之“精”如果从调控角度来看,还应包括“促进生殖之精的物质”和“抑制生殖之精的物质”,它是先后天之精在肾脏气化结合以后,由于其所发挥的生理作用不同而划分出来的。在冬季,肾脏的“调精”作用主要表现为,肾藏精作用加强,而化精、泄精作用减弱。肾藏精作用加强主要是指肾中贮藏的“抑制生殖之精的物质”增多或功能加强,因而生殖之精减少。加之肾化精、泄精作用减弱,因此表现为冬季生殖能力下降。这是生物体长期适应自然环境所形成的一种保存自身生机、避免自然伤害的自我调节反应机制。并指出中医学肾脏调控理论研究在理论、方法和临床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鉴于松果腺MT的光敏感性和对生殖内分泌的抑制性调节效应与中医“肾藏精以应冬而生殖能力下降”的内在关联性,本课题采用松果体摘除模型,从“肾藏精、主生殖”角度对“肾应冬”调控机制进行了实验探索。首次通过实验,观察了雄性SD大鼠在生理状态下松果体、血清、下丘脑-垂体-睾丸轴褪黑素(MT)含量的冬夏变化,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第三信使(c-fos和c-jun)mRNA表达的冬夏变化以及摘除松果体对上述各项指标冬夏变 中文摘要3 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松果体、血请、下丘脑-垂体-辜丸轴褪黑素(饲T)含量以及下丘 脑-垂体-睾丸轴第三信使什{os和 c勺)IuRNA表达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MT含量、 c寸os和cj tNA表达在冬季都处于较高水平,摘除松果体对性腺轴MT含量及卜fos和 c一 mRNA表达具有显著影响,使原有节律丧失,而伪手术组与生理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肾应冬”的调捏机制是以松果体为中介通过m的季节性变化而实现的,松果体可能是 五季与五脏调控关系机制的重要中介之一。 2.松果体褪黑素调节季节性生殖变化可能是通过c寸os、c一 第三信使转导通骆而实现 的. 3.“肾藏精以应冬”是通过肾脏中“促进生殖之精的物质”和“抑制生殖之精的物质”的季 节性变化而实现其自稳调控作用的;“肾藏精以应冬”而生殖功能减弱的机制,主要在于冬 季肾所封藏的“促进生殖之精的物质”减少或功能降低、而“抑制生殖之精的物质”增多或 功能加强。 4.“肾应冬”具有客观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中医五脏(肾)调控理 论具有正确性、科学性和高度概括性. 我们的研究工作为令后脏腑调拄理论实验研究开创了分子生物学水平和基因表达第三 信使层次的新的思骆和途径,并经得起重复.此实验方法和结果在“时脏相应”调控领域具 有一定的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