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而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还可能妨碍社会的公平治理,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党的十九大也高度重视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国首先引入了普惠金融的概念,但由于传统普惠金融存在交易成本较高、征信体系缺失的问题,导致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传统金融机构对弱势群体产生了更加严苛的准入要求,使得农村居民并不能如愿获得所需的金融服务,而数字普惠金融凭借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能够有效地解决金融排斥的难题,那么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发挥其政策作用,减小我国居民的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目前相关的已有文献进行了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首先阐述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描述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演化和发展实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指标体系,再以现有数据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性分析。本文再通过效应理论、金融排斥理论以及金融功能理论三个维度说明了数字普惠金融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依据,并且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理论逻辑,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机制,系统的描述了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减缓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为后文的实证检验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选取了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其中,核心解释变量选择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用于描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被解释变量则通过公式计算了泰尔指数,作为有效衡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的代理变量,并且选取了相关的六个控制变量进行了模型构建。本文首先进行了静态面板的回归分析,采用固定效应的逐步回归方法验证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考虑到我国的基本情况,不仅在总体水平上进行了估计,还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进行了分样本估计,保证了结果的稳健性。其次,考虑到内生性问题,本文还采用了动态面板的回归方法,通过引入工具变量的系统GMM估计方法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同样从总体和分样本两个维度进行了检验,从而确保结果的无偏性及稳健性。根据研究结果,从全国角度看,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总体上能够显著收敛城乡收入差距;从分地区角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三大地区均能高度缩小居民的城乡收入差距,只不过在中、西部地区的收敛作用更强,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地区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性,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敛效果更加显著。而且无论是静态分析还是动态分析,都呈现了相同的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的研究结果是无偏、稳健的。同时,为了更好的落实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意义,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第一,持续推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制定中国特色发展战略;第二,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提高数字技术覆盖广度;第三,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减少金融风险发生概率;第四,推进农村居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行业间信息透明度;第五,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增强金融服务的精准性;第六,大力推广数字普惠金融知识,提升农村地区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