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了解护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②翻译、编制Seligman教授授权的《8周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并确定相关评估工具;③探讨8周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对在校护生抑郁、睡眠质量、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等因素的影响;④应用评估问卷进行随访,确定干预的长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社区干预实验。现状调查时对745名在校护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了解当前护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翻译、编制《8周团体积极心理治疗》,确定评估工具后,选取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护理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78名在校护生为实验对象,入组后将其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36名,对照组42名。在学期中期(2013学年4月-5月)对干预组实施8周的团体积极心理治疗措施。对照组仅给予学校常规的心理指导。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采用贝克抑郁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测定,分析干预效果。在干预后的第三个月、第六个月进行随访,采用相同的问卷对两组进行评估,进一步评价干预方法对在校护生抑郁情绪、睡眠质量、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长期影响。结果1.现状调查结果:745名在校护生的焦虑标准分为25-98.8分,平均分为(44.13±7.66)分,焦虑的发生率为22.4%,其中轻度焦虑者144人(19.3%),中度焦虑者19人(2.6%),重度焦虑者4人(0.5%)。抑郁标准分为25-79分,平均分为(48.78±9.51)分,抑郁的发生率为53.6%,其中轻度抑郁者241人(32.3%),中度抑郁者132人(17.7%),重度抑郁者5人(0.6%)。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总体幸福感、焦虑是在校护生的抑郁情绪主要影响因素。2.干预后资料分析(1)在校护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抑郁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做交互轮廓图显示,随时间变化,干预组抑郁得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对两组干预后不同时点抑郁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2、T3、T4时间点两组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预组不同时点的抑郁得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校护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睡眠质量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做交互轮廓图显示,随时间的变化,干预组睡眠质量得分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对两组干预后不同时点睡眠质量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2、T3、T4时间点两组睡眠质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干预组不同时点睡眠质量得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除T。与T4时间点外,其他不同时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校护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做交互轮廓图显示,随时间的变化,干预组自我效能感得分的上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对两组不同时点的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2、T3、T4时间点两组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除T1与T2,T3与T4时间点外,其他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校护生幸福感指数的干预效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幸福感指数得分的干预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时间因素与干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进一步做交互轮廓图显示,随时间的变化,干预组幸福感指数得分上升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对两组干预后不同时点的幸福感指数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2、T3、T4时间点两组幸福感指数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同时间点的幸福感指数得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T1与T2、T。、T4时间点护生幸福感指数得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间点护生幸福感指数得分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两两比较幸福感指数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校护生存在较高的焦虑、抑郁发生率,主要以轻至中度焦虑、抑郁为主。2.在校护生的抑郁情绪受自身焦虑水平、自我效能感状况、主观幸福感状况的影响。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8周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在校护生的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提高护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且干预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图4幅,表18个,参考文献10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