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道,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称。生活当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场景都离不开街道的参与,人们或经由它到达目的地或直接与之接触。但是我们也会发现,除了在为数不多的步行商业街和景观风光带上购物或散步之外,其他时候的街道似乎消失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汽车取代人成为街道服务的主体对象。机动性业已成为当今城市生活的中心要素,城市中各种形式的街道类型无一例外地以容纳更多的交通通行为原则,致使街道失去了活力,犹如被抽取灵魂的木偶。“多样是城市的天性”,而街道是城市的气质和特征的空间载体;因此,城市中的街道应该是各具特色并且生机勃勃的。本论文首先回顾了西方国家和我国在城市和街道建设上的发展历程,以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了解到促进或抑制街道发展的社会深层原因以及产生的问题。其次,理清了街道与城市和人的关系,认识到街道与城市的形态和功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街道与人的行为活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然后,凭借查阅国内外城市规划设计与街道建设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研读类型学、形态学和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架构了对城市街道肌理的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笔者将城市中的不同街道形式划分为三组可以比较的类型,包括了步行和车行街道、居住性和商业性街道以及传统与现代街道等;以街道肌理的基本要素为出发点,包括了空间尺度、界面构成和结构形态等;针对每组街道类型的差别最为明显的肌理特征分别进行比较研究。结合现场实地调研的数据记录以及相关参考案例中的已有信息,进一步分析出肌理异同的影响因素和由此得到的思考与启示。笔者期望的是,如果我们能够比较分析出城市中不同街道类型所构成的良好城市街道的肌理特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许我们就可以在未来的城市发展和街道建设中,借鉴类似的肌理特性来保证街道品质并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不是照猫画虎或者生搬硬套固有的模式,而是灵活地应用那些肌理特性中的原理。因此,如何通过城市街道肌理的研究,唤起人们对街道建设和街道生活的关注,改善街道环境并提高街道品质,保留并延续街道的人文性和场所感,从而复苏街道昔日活力,体现街道与城市和人的相互联系,进而影响城市肌理是本论文研究与写作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