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政治上国民党疯狂围剿、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经济上民族工业得到短暂的发展;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认同,随着左翼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左翼红色理论的传入,为无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厚植的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工人阶级队伍日渐壮大,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生产也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左翼小说作为时代的产物,客观上显现了三十年代中国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左翼作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政治上国民党疯狂围剿、日本侵略者虎视眈眈;经济上民族工业得到短暂的发展;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得到广泛认同,随着左翼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左翼红色理论的传入,为无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厚植的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工人阶级队伍日渐壮大,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生产也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左翼小说作为时代的产物,客观上显现了三十年代中国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左翼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从广阔的社会空间角度关注民族工业的发展,书写工业、工厂或工人的生活,反映工业领域的内在矛盾和社会问题,探讨左翼小说民族工业书写的价值与缺失。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民族工业艰难生长和政治文化语境方面探讨左翼民族工业书写的时代语境。首先在政治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发展遭遇外国资本的倾轧,危机之下知识分子诞生了工业强国梦,工人阶级在多方压制之下生活难以为继,工人革命运动此消彼长;文化上国民党对文艺界展开文艺的限制措施,引发了文艺界的不满。随着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中国化,无产阶级文艺思想有了更广泛的认同,左翼作家队伍不断扩大,国际上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也提供了理论支持。第二部分是作家的身份和创作主张。三十年代的文艺界弥漫着“泛政治”的文化语境,左翼文学作家对工业文明及其创造力有切身的体验,也关注到底层工人阶级的苦痛,立志要做无产阶级苦难生活的代言人,创造“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尤其是“左联”成立以后,更是对创作方法和观念进行了统一调整,着重揭示工业生产以及工业制度的内在矛盾。第三部分主要是左翼工业小说的主题。主要剖析工业领域的普遍问题,这一部分较之前的“五四”劳工小说所着眼的社会空间更为宽阔。从社会制度、农村经济以及工人精神状态来寻找工人集体生存环境的艰难与根源,也借此表达左翼主张的革命的政治倾向,寻找工人阶级的出路,揭示民族工业的畸形状态。第四部分是人物形象,分为产业工人、女工和资本家。左翼作家着眼于底层阶级的压迫,企图以此号召工人阶级奋起反抗。塑造了觉醒者、跟随者和麻木者的底层工人形象,同时还塑造了作为性别弱势的艰难生存者女工形象。这一时期作为爱国主义的践行者和重利轻义的剥削者双重矛盾体的民族资本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第五部分是左翼民族工业小说的审美风貌。贯穿二十世纪的工业文学的基调就是崇高与悲壮,三十年代左翼写作的工业文学则在悲剧中探索到了一条希望的道路,左翼作家选择了一些共通的意象来反映三十年代工业社会普遍的生存悲剧,希望通过工人阶级的普遍苦痛唤醒读者。所以在叙事视角上采用了全知全能的方式展现民族工业环境,关注现实。第六部分是对左翼创作得失的总结。作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文学,左翼在创作的时候具采用了全景式的描写,显示出了少有的开放性。在革命的宣传中也展示出了独特的深刻性。同时也有其局限,作品的程式化、概念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十年代创作的丰富性。
其他文献
重复起诉的识别一直是我国实务和立法的难题,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司法解释》),其中第247条对重复起诉的识别做出了规定,但仅此一条法律规定无法应对当今逐渐复杂多样的诉讼状况。本文以三个案例引出重复起诉存在的问题,并且在案例体现出的问题基础上,以诉的要素为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讨论。可分为主体要件和客体要件。在重复起诉识别中,主体要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纵观广告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广告定位理论在广告理论发展的历史图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理论至今仍旧为业界专家以及学者们所关注。在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商业、贸易形式越发多变,广告营销方式也越发多样,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广告定位理论是否能够适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与营销,本文带着这一疑问,针对定位理论的实用性以及适时性进行研究。论文聚焦广告定位理论,在综合阐述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
家庭题材剧情片的在近些年来一直受到较大关注,好的作品也是屡见不鲜,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极具代表性的典型特征出现在观众视野,令人印象深刻。事实上,几十年来,中国家庭伦理片的演变呈现出鲜明的东方美学特征和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影视创作领域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剧情片《以爱之名》,借鉴梳理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人物的塑造方式,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及对剧本人物台词和形象的分析探讨,再到影像视听领域对人物形象的呈现
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在先进人士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过程中萌发、兴起及高涨的。实业救国思潮主张通过兴办实业以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从而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虽然这一目的无法达成,但这股实业救国思潮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风云相互激荡,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立足已有研究成果,用现代化视角系统阐述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并分析这一思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残疾人工作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的工作仍然是重中之重,而且应对其自理能力的问题重视起来。智力障碍儿童往往容易被贴上无法独立生存的标签从而被社会边缘化。在阳光家园服务与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智障儿童自理能力尚缺。自理能力是一个人成长和在社会上生活的必需能力,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更加需要,他们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生存,既是智障儿童及家长的期望,同时也是特殊教育和康
老年人占我国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面对如此庞大的人群,对老年人的照顾成为了每个家庭的重任,问题也随之不断涌现,进而影响了家庭的发展。为了应对这一现状,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各种机构也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关注,尤其集中于对失能老人群体的关注。失能老人多为不能独立照顾自己的老人,需要他人对其进行照顾,而且相比于医疗照顾,居家照顾更为贴心,价格更为低廉,使其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首选。照护家庭是失能老人主要的生活场
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消灭私有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和内在缺陷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问题的根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同时,深刻阐述了资本主义必将被代替的历史命运,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进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和恩格
关于“民生”的理解,简单地说是与百姓的生存和生活相关的一切事项。本文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指的是1949年到1956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解决百姓生活问题和巩固新生政权相结合,在短短7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奠定对外关系基础,取得巨大成果,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征程,
移都就食是“主辅摇摆”现象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历史上的移都就食现象以唐代最为典型。唐代发生过十余次从长安到洛阳的“移都就食”,从贞观之治算起,太宗曾三次就食于洛阳;高宗时期有七次“移都就食”;玄宗又有五次洛阳就食。隋唐长安辉煌之下隐藏着不足: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承载力已经处于过饱和状态。再加上唐朝前期频发的自然灾害,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大不如前,粮食远不能够继续满足京师人口的需要。而且唐朝前期长安
宦官群体是宫廷及一些贵族府邸中专供皇帝、诸王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群体的总称,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殊产物。史书中又称其为阉人、阉宦、中宫、内臣、内侍、貂珰等。自宦官产生以来,主要是充当宫廷的使令杂役角色,随着宦官制度的不断发展,宦官职掌的范围逐渐超出宫廷事务,广泛地参与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活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宦官群体凭借皇权参与经济事务,委派宦官参与的经济事务,包括宫廷内经济事务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