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型油菜的“花叶”性状具有早表现、易识别、表现期长且稳定等特点,是一个理想的形态标记。本研究对“花叶”性状与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开展了“花叶”基因(Lobed-leaf gene1in Brassica napus L., BnLLl)的精细定位研究;并将“花叶”性状成功转入到甘蓝型油菜的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中,利用“花叶”性状来控制杂交种的纯度。本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花叶,,性状的经典遗传学研究利用“花叶”型油菜品系“羽叶87"与两个圆叶型油菜品种(系)“浙油50"和“圆叶313"进行正反交,配制了4个F1杂交组合,然后构建了4个F2群体和16个BC1群体。研究发现,4个F1杂交组合的叶型均表现为中间类型,其叶片缺刻程度介于圆叶型和“花叶”型之间;在4个F2群体中,各株系内“花叶型:半花叶型:圆叶型”的比例均符合1:2:1的分离比;在16个BC1群体中,半花叶型单株与回交亲本叶型的单株分离比例均符合1:1。结果表明,“花叶”性状是由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2、“花叶,,性状与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在“浙油50x羽叶87"F2群体和“羽叶87x浙油50"F2群体中,单株的叶型可分为“花叶”型、半花叶型和圆叶型三类叶型,然后对两个F2群体中三类叶型单株的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花叶”性状对油菜主要的农艺性状无显著的不利影响。3、“花叶,,基因BnLL1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预测在“浙油50x羽叶87”F2群体中,共选取了3456个单株用于“花叶”基因的精细定位。“花叶”基因BnLL1最终被定位于甘蓝型油菜A10染色体上BnaA10g26280D和BnaA10g26340D两基因之间,该区间的物理距离为32.10Kbp;目标区域内BnaA10g26320D和BnaA10g26330D两个基因被推测为BnLLl的候选基因。4、“花叶,,两型系和“花叶”临保系的转育本研究提出了F2分离世代选育法、系谱选育法和回交选育法等三种选育“花叶”两型系和“花叶”临保系的方法;并且成功利用F2分离世代选育法和系谱选育法将“花叶”性状转入到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中,最终获得具有“花叶”性状的两型系和临保系。在“花叶”两型系和“花叶”临保系的繁殖、以及“花叶”全不育系的配制过程中,利用“花叶”作为指示性状保证“花叶”两型系、“花叶”临保系和“花叶”全不育系的纯度,从而提高杂交种的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