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着名学者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当代社会学、哲学、人类学、教育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他的场域理论是在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后来把这种理论应用到文学领域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场”理论。为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文学、文学理论、文学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不少学者都把他的理论作为研究的对象。也有不少学者把他的理论作为工具来分析各种社会科学中的问题。本文在第一章简要论述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介绍了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中的三大核心概念,即:场域、惯习和资本。并且具体论述了布尔迪厄的文学场理论,并对文学场的形成及其特殊规律做了简要的归纳与概括。在第二章到第四章将场域理论用于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中,以场域的关系主义视角来看“十七年”文学的发展状况。并且分析了“十七年”文学面貌的形成及其原因。具体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论述。第一,论述了“十七年”文学场域与其他场域之间的关系,主要论述的是政治场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对文学场域的干涉。第二,论述了文学场中不同行动者为争取场域的自主性而不断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对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三,论述了“十七年”文学惯习的形成及其成因,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左翼文学、延安文学、苏联文学对“十七年”文学惯习形成的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出“十七年”文学由于政治场域的过分干预,使得文学场域中,行动者进行文学活动时缺乏公平的竞争条件。使得文学场域的竞争对文学自身来说缺乏实际的意义,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