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基于“阴火”理论指导治疗疾病的现代医学文献,归纳阴火所致疾病,分析临床治疗阴火所致疾病的常用中药、药对配伍、常用处方配伍规律等,提炼狭义“阴火论”论治疾病用药经验、临证思维,由此分析从“阴火”论治脾虚夹热型消渴的机制,丰富和完善中医论治消渴病的理论。方法:通过收集2009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集整理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维普信息资源系统(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基于“阴火”理论指导治疗疾病的方剂共105份处方,利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中药数据库,运用SPSS 22.0软件统计、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对基于“阴火”理论治疗疾病的用药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结果导出,挖掘治疗阴火类疾病处方规律,分析临床基于阴火理论治疗消渴的方法。结果:对文献中疾病类型、证型、治法、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共涉及39种现代疾病名称,收录方剂105首,中药数224味。1.105份处方中,共出现39个现代疾病诊断,27种辨证分型,29种治法治则。其中气虚证型次数最多,共30次,占总处方数的28.30%,其次为阳虚证,共28次,占26.42%、脾虚证,共24次,占22.64%、虚火上炎证共23次,占21.70%,最少证型分别为阴火下陷证、血寒证、寒热错杂证、痰热证、肺虚证、肝火上炎证和肺热证,各1次,占0.94%。中医治法治则中占比由高到底为健脾(17.92%)、益气(11.32%)、泻阴火(10.38%)、清热(8.49%),疏肝、补血和养阴各占4.72%。2.涉及中药类型18种,用药频次1312次。中药类型用药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湿药、温里药、祛风湿药、消食药、收涩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止血药、攻下药、开窍药、驱虫药。3.四气方面,主要以寒、温、平药物为主,寒性药有76种,频率为33.39%,温性药有81种,频率为36.16%,平性药有44种,频率为19.64%,而热性药最少只有8种,占3.57%。在五味统计中,使用中药的五味频数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苦(106种),甘(93种),辛(90种),咸(22种),酸(19种),涩(14种),经五味关系网络图分析苦、甘、辛关联最大。中药的归经最高频数的为肝经,有114种,高达50.89%,其次为肺、脾、肾、心,药物种类均在50种以上,归经以五脏为主。归经网络图提示肝-肾-脾-心、脾-胃-肺-心关联性较大。4.通过SPSS 22.0统计基于“阴火”理论治疗疾病处方的用药频次,频次大于20次的18味中药。对处方用药进行高频药物组合及关联规则分析,关联性较大的药物包括柴胡、当归、升麻、党参、黄连、黄芪、黄芩、陈皮、茯苓、羌活、白芍、白术、甘草(炙甘草)。5.补虚类药物种类使用频次排序由多到少依次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其中补气药种类数目13种,使用频次达274次,频率为65.87%。6.清热药总使用频次为192次,其中清热燥湿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的使用频率分别为49.48%、20.31%、14.06%、12.50%、3.65%。清热药归经分布于肝、肺、心、胃、大肠、肾、胆经,其中肝经频率较高为19.28%。7.根据药物使用频次统计结果,对31味高频药物(频次(?)11)进行无监督的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测量选择欧氏距离平方,最终高频药物聚类如下:Ⅰ类:炙甘草;Ⅱ类:柴胡、升麻、当归、黄芪;Ⅲ类:白术、茯苓;Ⅳ类:甘草;Ⅵ类:黄芩、黄连;Ⅵ类:党参、陈皮、半夏;Ⅶ类:白芍;Ⅷ类:黄柏;Ⅸ类:苍术;Ⅹ类:附子、肉桂、干姜、砂仁;Ⅺ类:葛根、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知母、生地黄;Ⅻ类:人参、泽泻、防风、羌活、独活。本数据研究在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共得到2个治疗阴火疾病新处方:①炙甘草、柴胡、白术、黄芩、党参、白芍、黄柏、苍术、附子、葛根、人参;②升麻、茯苓、黄连、陈皮、肉桂、太子参、泽泻。结论:狭义的“阴火”理论可以解释脾虚夹热型消渴的病因病机,治疗脾虚夹热型消渴病可参考“阴火”类现代医学文献提炼所得规律进行治疗。“阴火”理论以脾胃气虚为重要病机。药物的四气方面,处方四气总体以平和为主。清泻阴火药使用以清热燥湿药为主,清热的使用药物归经无明显集中性,其选用需结合阴火症状表现。利水渗湿、化痰行气、活血化瘀等功效的药物亦是阴火理论指导治疗疾病文献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阴火”理论指导治疗疾病的现代医学文献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所得的新处方,可为脾虚夹热型消渴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