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在国家治理的层面上确定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强大起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长期以来,学者对经济环境、政治制度、政府机构在乡村治理中的影响比较重视,而对村民政治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注较少。事实上,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乡村治理的核心在于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才能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健全治理体系。本文正是研究乡村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行为,将“计划行为理论”和“期望价值理论”进行整合,从村民个体的角度出发,对村民的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绪论。主要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出“村民政治参与行为”这一研究主题,并说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文献、核心概念、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村民政治参与行为的现状。主要从村民的参与表现、参与程度和参与动机来概括当前村民政治参与的低水平状态。第三,村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和“期望价值理论”来解释影响村民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实证分析。第四,改善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对策。结合工作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制度设计、机制创新和政策法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