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e-Flow成像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血流信号显像分级特征及肿瘤血管病理学特征,探讨肿瘤血流分级特征和组织微血管形态、微血管密度与肿瘤良恶性的相关性。评价e-Flow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60例已确诊的甲状腺肿瘤患者,其中,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腺瘤的患者31例、甲状腺癌的患者29例,术前应用e-Flow成像技术检测肿瘤内部血流情况,术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以CD34、CD105标记肿瘤微血管并统计微血管密度(MVD),对比甲状腺肿瘤内部的血流信号的强弱等级间是否存在差异,其等级的划分与良恶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同时观察微血管的形态及微血管的密度,研究微血管形态的演进是否存在差异性,并比较微血管形态与肿瘤良恶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同时比较微血管密度与肿瘤良恶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最后比较术前超声观察到的血流信号分级与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的微血管形态及密度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分析微血管的组织形态、MVD与肿瘤类型的相关性。
结果:
1、良性甲状腺肿瘤与恶性甲状腺肿瘤之间的血流分级比较:良性甲状腺肿瘤内部彩色血流细,走形规则,分布均匀,血管较少,血流检出率较低,以0、Ⅰ级为主;恶性甲状腺肿瘤内部彩色血流杂乱,血流粗细不均,走形不规则、分布不均匀,血管丰富,血流检出率显著增高,且以Ⅱ、Ⅲ级为主;甲状腺癌中血流信号以Ⅱ、Ⅲ级为主,分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之间的MVD比较:CD34主要标记成熟的内皮血管和新生的肿瘤微血管,CD105主要标记的新生的肿瘤微血管,血管壁只有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基底膜不连续或缺如,无周细胞的覆盖;两者标记的肿瘤MVD在腺瘤和乳头状腺癌间均存在明显差别(P<0.05);同时腺瘤中MVD明显低于甲状腺癌中MVD(P<0.05)。
3、甲状腺肿瘤内部的血流分级与微血管形态之间相关性分析:甲状腺肿瘤中微血管形态包括点状、线状、条状、网状,甲状腺腺瘤内部主要的血管形态为点状、线状,血管成熟,分布均匀;而甲状腺癌中的血管形态以带状、网状为主,血管不成熟,分布不均匀;不同类型的血管形态与不同级别的血流信号存在相关,即点状、线状血管血流信号主要为0、Ⅰ级为主,而带状、网状血管主要以Ⅱ、Ⅲ级血流信号为主,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甲状腺肿瘤的超声检查中e-Flow技术能够更客观全面的反映瘤体内的血供情况。甲状腺肿瘤的血流信号分级与血管病理学特征及肿瘤的良恶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e-Flow成像技术在临床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