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以赵凹油田核三段Ⅳ3小层为例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lu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气开发策略上,我国大多数油田采用注水开发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注水开发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高含水期采油面临着油井产水量大幅度增加、产油量递减、生产成本上升、钻调井和作业措施效果逐步变差的问题,油田后期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 围绕油田特高含水期压力下降、含水上升、产量减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高以及开发效果差等主要问题,以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挖潜增产策略为目的,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提出了一套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评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通过对赵凹区核三段Ⅳ31层系地质背景、钻井、测井、生产及开发简况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处理,从单井研究入手,综合运用水驱曲线、产量递减曲线等油藏工程方法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井网适应性评价,结合油藏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提出了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挖潜措施及方法优选。 首先赵凹油田储层属于近物源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通过渗透率的差异情况和隔夹层的发育情况,研究完成了储层的非均质性评价,结果表明储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严重,而层内非均质性相对较弱。 接着通过耗水率等水驱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了边水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体系,认为Ⅳ31油藏目前注水效果变差,要保证开发效果必须做好稳油控水工作。利用童氏图版法、水驱曲线及广义水驱曲线法和递减曲线法等建立了Ⅳ31层系的可采储量标定体系,综合评价认为标定最终采收率结果真实可信。又分别通过产量递减曲线及水驱曲线、相渗曲线分析研究了Ⅳ31层系的含水上升规律,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含水变化规律对比基本一致。 在建立核三段Ⅳ31层系的数值模拟模型时,考虑到由实验室实测求取的油水相渗曲线,受岩心非均质性、润湿性和流体饱和历史等的影响而不具有代表性;而生产数据能综合反映油藏及水驱油过程的复杂性,故本次研究使用了利用水驱特征曲线计算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并将计算结果首先应用于上述利用相渗曲线预测含水上升规律的研究,使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相符;进一步又将该计算结果应用于本次数模研究,对油藏原始地质储量,平均地层压力,日产油,综合含水率等开发指标进行了拟合,拟合效果好,整体拟合误差小于7.5%,单井拟合符合率达84%,表明该油藏数值模拟模型能反映实际油藏状况,模拟剩余油分布可靠,可以作为预测的基本模型。同时在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时,按小层划分为强、中、弱不同的水淹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Ⅳ31层系受沉积相、储层非均质性、原始油分布特征和井网条件的影响,剩余油主要呈零散分布,D1-D3小层水淹严重,剩余储量少,D4-D7四个小层砂体发育范围小,平面水淹程度和水淹范围也随之减小,剩余油储量相对较大。 最后通过对核三段Ⅳ31层系井网适应性进行分析,认为目前井网基本达到了经济合理井网密度;但由于油砂体分布系数小,导致采油井单向受效井层多,主力油层水驱程度高,而非主力油层水驱控制程度相对较低,压力场注入能力、产液量不合理,井间存在窜流,注水效果差的情况;结合剩余油的影响因素,综合对核三段Ⅳ31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的认识,提出了剩余油挖潜方法及建议,并设计了3个开发方案,在对该3个方案进行优选后,最终确定方案3为最优方案。 课题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实践,在赵凹油田核三段Ⅳ31油藏起到了很好的稳油控水效果,为同类油藏开发调整及措施挖潜提供了成功实例。
其他文献
随着多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网络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图像数据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面对海量的图像数据,如何利用计算机图像分类和识别技术来快速区分和有效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计算机图像分类识别和技术作为计算机处理图像的重要手段之一,跨越了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等领域的相关知识,一直是近年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由于收集的图像数据会受到光照、角度以及同类目标的多样性等因素影响,
学位
我国是世界产煤、用煤大国,煤化工产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煤化工产生的废水污染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完全解决,针对此问题,国家提出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的要求,使用各种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等技术实现要求。  煤热解废水是一类高酚浓度、高氨氮的废水,本文针对煤热解废水生化处理单元的厌氧强化技术,研究外加介质强化对废水中酚类污染物的降解效能。首先研究了厌氧共代谢强化,使用甲醇为共代
尽管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红色和绿色发射的外部量子效率(EQE )已超过20%,但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实现有效的蓝光发射和光谱稳定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论文研究了基于混合配体约束的准2D钙钛矿的高效高亮度天蓝光材料及其应用。通过对正丁基铵(BA)或基于2-苯基乙基铵(PEA)的钙钛矿与各种烷基溴化铵作为共同配体的光学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分子尺寸大小和电荷的氨基共配体是构建
DNA纳米花(DNF)是一类DNA-无机杂化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血清稳定性和高的DNA负载量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几乎所有的DNF都是通过Mg2+参与的滚环扩增(RCA)反应所制备的,鲜少有其他金属离子参与的RCA反应去制备DNF。因此,本论文利用Mn2+介导的RCA反应中制备了DNA-Mn杂化纳米花,并对其结构特点、功能特性和磁共振成像能力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归纳如下:  第1章中,概
学位
在众多地质灾害中,滑坡是发生频率最高,发生后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经济损失最多的地质灾害之一,所以对于边坡稳定性研究一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滑坡的坡高坡角、岩石岩性、地震、降雨以及不合理的工程活动等。据统计有90%的滑坡是由降雨所引起的,因此有必要开展降雨入渗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与研究工作。  论文以广西平南县寺面镇路塘村边坡作为实际工程背景,通过数值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