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获卵少周期卵体外受精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3月在同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常规长、短方案IVF-ET治疗的获卵数≤5的卵巢低反应患者资料,比较常规IVF组和ICSI组的临床结局。结果:ICSI组正常受精率,可用胚胎率均显著高于常规IVF组(P<0.05),多PN率显著低于常规IVF组(P<0.05),但ICSI组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妊娠率,累积妊娠率,活产率,周期取消率,完全受精失败率均低于常规IVF组,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依女方年龄和男方精液参数分组,年龄<35岁:精液参数正常时,ICSI组正常受精率,可用胚胎率均显著高于常规IVF组(P<0.05),多PN率显著低于常规IVF组(P<0.05),而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精液参数异常时,ICSI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常规IVF组(P<0.05),完全受精失败率显著低于常规IVF组(P<0.05),而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年龄≥35岁:精液参数正常时,ICSI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常规IVF组,多PN率显著低于常规IVF组(P<0.05),而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精液参数异常时,ICSI组正常受精率显著高于常规IVF组,多PN率,着床率,妊娠率,累积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低于常规IVF组(P<0.05),而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获卵数少时,无论女方年龄大小及男方精液质量好坏,ICSI虽可提高正常受精率和可用胚胎率,降低异常受精的风险,但并未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因此,ICSI并不能优化卵少周期患者临床结局,不推荐ICSI作为优选受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