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卒中在疾病发生率上所占的比例逐年增长,尤其后循环脑梗死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显然较高。基于我国脑卒中相关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患病率仍在不断增长,不断增加的卒中患者会给社会及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也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应尽快加强脑卒中的一级、二级综合预防及相关研究工作。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与进步,颅内血管的一些变异或畸形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并开始研究其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故研究关于影响脑组织血供的后循环动脉系统的血管变异及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提高后循环脑卒中的预防及诊治工作。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医院入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均符合本研究入组条件且行头颈部血管及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将入组的326例患者分为前循环缺血性卒中(An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ACIS)组217例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PCIS)109例。回顾性分析所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史等资料,将患者头颅核磁血管影像的结果参照椎动脉优势的入组标准,分出前、后循环梗死组中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及椎动脉非优势的各例数,同时记录VAD的分级。收集不同后循环梗死部位并归类,即延髓及小脑半球下部梗死的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区,脑桥梗死的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区,小脑半球上部梗死的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区,丘脑及枕叶梗死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各组年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其余各危险因素等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比较VAD组与对照组中各梗死部位的发生率,以及应用logistic进行不同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研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与椎动脉优势的相关性,得出vad为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值结果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2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椎动脉优势组125例(38.34%),非椎动脉优势组201例(61.66%)。其中前循环梗死组217例:男女例数分别是130例、87例,平均年龄为60.07±16.02岁,椎动脉优势者72例(33.18%)。后循环梗死组109例:男女为72例、37例,平均年龄为59.46±16.41岁,椎动脉优势者53例(48.62%)。椎动脉优势在后循环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前循环梗死组的比率(48.62%vs33.18%,p<0.05)。对acis、pcis两组中的椎动脉优势与非优势发生率做分析,优势组相较对照组得出卡方值为7.32,p值为0.007,说明后循环脑梗死中vad例数较前循环脑梗死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优势的现象是紧密相关的。而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冠心病史在acis组和pcis组两组中的统计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优势组中基底动脉分区及小脑后下动脉分区的梗死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其p值分别为0.005、0.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椎动脉优势(p=0.000)、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00)、既往tia史(p=0.015)。结论:1.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后循环脑梗死中椎动脉优势所占的比率较高。最后得出vad是导致后循环脑梗死的一种危险因素。2.椎动脉优势患者在后循环脑梗死中,小脑后下动脉和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更易发生。延髓及小脑半球下部梗死多发生在椎动脉非优势侧,而脑桥梗死出现在椎动脉优势侧。3.椎动脉优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往tia史均是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4.对人群中存在椎动脉优势、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tia发作的患者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预防后循环脑梗死再发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