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井下接尘煤工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对基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重建的常规CT和高分辨率CT(HRCT)图像与高千伏X线胸片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分析CT评估尘肺的定性、半定量和定量指标与肺功能的关系,探讨多层螺旋CT对煤工尘肺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从影像分析向功能判断延伸的可行性。方法本次研究选择163名井下接尘煤工,均为男性,其中96名被本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确诊为尘肺I期,另外67名未被诊断为尘肺,作为接尘对照,并从同地区选择37名男性健康非煤工作为健康对照。对全部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基本资料,并行MSCT及肺功能检测。所有资料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CT和HRCT显示的尘肺结节总体密集度分级与X线分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24,p<0.001),但CT和HRCT对早期煤工尘肺小结节形态观察更准确;对尘肺合并肺气肿的诊断率高于X线胸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6.423,p<0.01);对检出尘肺结节融合较X线胸片更敏感。2.接尘对照和I期CWP患者的平均肺密度值均比健康对照组高(F=9.713,p <0.01);根据CT和HRCT表现分组,接尘对照组X线尘肺阴性- CT阳性亚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肺功能无明显差异,但平均肺密度值增高(p<0.01);煤工尘肺I期组X线单纯-CT复杂尘肺与X线单纯- CT单纯尘肺亚组比较,肺气肿指数增高(p<0.01),多项肺功能指标明显减退。3.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和HRCT对尘肺小结节密集度分级与FEV1.0、FEV1.0/FVC、FEF50、MVV、和TLC呈负相关(r=-0.159,-0.155,-0.204,-0.203,-0.209, p<0.05或p<0.01);CT肺气肿指数与DLco呈负相关(r=-0.309,p<0.05),而与RV呈正相关(r=0.327,p<0.05);CT平均肺密度值与FVC、FEV1.0、TLC和RV呈负相关(r=-0.184,-0.208,-0.207,-0.203,p<0.05或p<0.01)。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尘肺小阴影密集度分级和平均肺密度值是影响VC、FVC、TLC的主要因素,肺气肿指数是影响RV变化的主要因素,平均肺密度值对肺功能各指标(除FEV1.0、MVV外)均有影响作用,FEV1.0、MVV的变化主要受尘肺小阴影密集度的影响,通过定量指标分析有助于对早期煤工尘肺肺的功能进行预测。结论1.基于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重建的CT和HRCT对早期煤工尘肺小结节、结节融合及尘肺合并肺气肿的诊断早于X线胸片。2. CT平均肺密度值可能对早期尘肺肺部炎症和纤维化进展较为敏感;肺气肿指数则可能更精确地反应尘肺肺组织破坏程度。3.多层螺旋CT检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早期煤工尘肺患者肺功能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