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当下有关文学研究扩容和越界的争论,其所引出的学理上的问题就是文学的边界或文学的界定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多重语境中文学本质观的梳理,说明文学本质观的核心是审美。在此过程中人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一方面遵循惯例,一方面又会受价值观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受此影响,文学的边界也是动态的,但它的移动保持在审美的范围内,文学研究的重点也在于对审美性的把握上。所以,文艺学研究应该在此范围内,以审美为立足点,以开放的视野、灵活多样的研究方法来充实当下的文学研究。为此,第一部分对三种语境下即中西方历史上的和现行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的文学本质观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很注重研究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审美性”,它在文学研究史上经历了一个逐渐凸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出文学本质观的发展是一个既遵循惯例、又是一个不断打破惯例的过程。在第二部分,我们就对文学本质观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说明文学本质观既是一种惯例,也是历史的形成。一定的文学本质观在形成之后会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惯例,这种惯例使文学本质观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文学本质观又是会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因为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会在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学的认识提出不同的看法,其中意识形态的影响尤为突出。不过,二者也是辩证存在着,观念会随着历史变成惯例,惯例也会随着历史发生变化。所以,文学本质观既有稳定性,也有嬗变性,文学的边界在不断地移动。在第三部分,针对当下出现的文学研究转向和扩容的争论,说明文学研究以审美为边界,作为文学的本质因素“审美性”是文艺学研究者的特长所在。因此,文艺学在保持自身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传统时,可以立足自身对“审美”的研究优势,将视点伸向泛审美化的现实事物,以此为切入点,建立文艺学研究与现实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