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誉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本质上是企业的核心能力,能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伴随企业并购日益加剧,巨额商誉减值开始引起监管层高度关注。我国于2006年2月推出与国际准则趋同的减值新准则,将商誉摊销法改为商誉减值测试法。准则引入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商誉的经济实质,但由于国内现阶段减值测试方法相关规定尚未完善,2018年国内上市公司利用商誉减值的准则弹性集中大幅计提商誉减值引发“业绩暴雷”,商誉减值风险开始引起投资者的重视。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表明商誉减值除了源于经济因素,也存在盈余管理动因。国外从盈余管理动机角度对商誉减值进行了研究,将盈余管理动因主要分为资本市场动机(财务“洗大澡”动机和盈余平滑动机)和高管个人动机。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基于上市公司整体的有关数据,通过构建有关计量模型,证实了上市公司以商誉减值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现象的存在,拓展了上市公司在商誉减值领域的研究。然而,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个案出发,探究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后大股东套现、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文献鲜见,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达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研究目的,选取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具体案例来剖析盈余管理的问题,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论文在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与盈余管理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概述了我国合并商誉及商誉减值的计量方法,对比列举了合并商誉减值现状及商誉减值的成因,并论述了上市公司通过商誉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通过选取2015年大洋电机以1062.90%的溢价并购上海电驱动,并于2018年业绩承诺到期时点一次性计提巨额商誉减值的案例,探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高溢价并购中高商誉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质疑了在业绩承诺期间商誉减值计量的不合理行为-包括减值信息数据披露不及时、忽视资产评估的公允缜密性以及操纵核心数据及减值方法的选取,提出识别了大洋电机在商誉减值中的盈余管理动机-粉饰业绩配合大股东套现以及财务洗大澡,最终业绩暴雷导致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损,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在现阶段法律法规的缺失和监管存在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