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视域下的农民工问题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590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的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同渐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农民工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造成一定冲击.加强对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农民工问题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迈进的历史产物.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伦理实体发生了变化,伦理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农民工群体进城后,由于自身角色的转变,其所依赖的家族血缘关系弱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农村社会道德规范失去了发生作用的机制,从而造成社会转型期农民工问题的诸多困惑.农民工问题的伦理困境,既有社会伦理转型期伦理客观关系转变的原因,又有农民工个体自我定位模糊的因素.如何真正解决农民工群体的伦理困惑,是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伦理层面,解决农民工问题,应该从社会伦理制度安排着手,真正实现社会制度的公正与善,实现社会至善;农民工个体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在社会公正与宽容的背景下,通过自律意识的提升,实现真正的主体意识,最终实现道德自我、人格的臻善,从而使社会至善与个体至善真正达到统一.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未来发展,其趋势应该是真正融入市民社会,为实现文明社会而努力.
其他文献
战国后期,天下趋于一统.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诸子献策不同.韩非提出利、威、名三件法宝给予封建帝王.第一部分,韩非提出用利益原则作为治国的驱动力.他吸取了早期法家代表的人性
《形而上学》中的Z,H,O三卷又被称为《形而上学》的核心卷,而以实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Z卷又是核心卷的核心。本文在对Z卷的文本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是其所是”(to ti en ein
该文多角度地对二者实效观作了客观而公众的评价.首先,分析了二者在本体论方面异同.本体论作为普照光,决定和影响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但是,哲学并不在于分清唯物论和唯心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