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世界各地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研究性学习"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主体,成为教育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研究性学习成为世界教育与改革发展的趋势,当我国教育部将研究性学习列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的时候,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乃至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便成为许多学校及教育改革实践者关注、研究的对象。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今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本文将首先阐述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目标、特点及其理论基础。从广义理解,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尝试和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模式和问题解决模式等。 本文还将着重讨论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课程形态如何才能顺利进入高中英语教学,真正成为英语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板块并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所有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WP=5>英语研究性学习策略以人文学科与科学的整合为基础,强调以学生切身的现实生活和实践领域为内容, 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打破了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着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与培养;师生关系是新型、互助合作的。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策略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确立创新和实践的教育理论,抛掉狭隘的专业知识观念和"从一而终"的教学观念,全面拓宽和夯实自己的知识层面,构建多元文化知识层面,向一个全能型、教研型教师靠近。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策略对于学生来说要改变学习观念,不记背知识, 不自我怀疑。实施英语研究性学习策略对于学校来说应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灵活的教学安排并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参与人员的职责。英语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施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英语研究性学习策略激活、丰富、提升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的知识得到建构和运用;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得到精进;丰富、细腻和纯化情感;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形成、改变与完善;技能也得以形成,巩固和熟练。教师本身的素质对英语探研究性学习策略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在执行英语探究性学习中取得成功,极需合格的教师。英语研究性学习对我们来说是新东西,要求我们在教育改革、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