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还在不断升高,重度抑郁症有厌世或自杀的念头,这类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许多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基本被进口药与合资化药所垄断,且使用这类药物大多表现出起效慢、有效率低、副作用大等缺陷,因此科学家一直试图开发具有起效快、新靶点、安全等特点的新型抗抑郁药物。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多食菌类有利于病体康复,药用菌类在中国作为中药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已具有较长的历史时期。本研究以云南菌类β-葡聚糖激活Dectin-1受体为作用靶点,分别对药食同源性的野生菌富含β-葡聚糖的灰树花和菌类天然活性有效成分β-葡聚糖(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和香菇β-葡聚糖)进行抗抑郁效果检测,并研究其抗抑郁可能的机制。本研究以雄性CD-1小鼠作为研究模型,分别使用富含β-葡聚糖的灰树花、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和香菇β-葡聚糖处理小鼠后,通过检测悬尾或游泳不动时间等行为学方法来评价它们的抗抑郁效果以及旷野实验中移动距离来评价其安全性。随后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了菌类β-葡聚糖可能靶向作用的受体Dectin-1在前额叶总蛋白中的表达水平,同时也检测了前额叶总蛋白和突触组分中AMPA受体GluA1 S845位点磷酸化水平和GluA1、GluA2、GluA3蛋白表达水平;最后采用Dectin-1或AMP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在动物模型行为学实验中进一步研究了菌类β-葡聚糖是否通过激活Dectin-1增强神经突触兴奋性而产生抗抑郁作用。研究发现:(1)用富含β-葡聚糖的灰树花含量不同的饲料(1:4、1:2、1:1)饲喂小鼠1天或5天后显著降低了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小鼠不动时间(P<0.01);且在旷野实验中并未观察到灰树花引起小鼠运动功能的亢进(P>0.05);与同剂量的平菇饲料(1:2)相比,灰树花具有较强的抗抑郁效果(P<0.01);小鼠对含灰树花食物的消耗量显著高于正常食物(P<0.01);此外,AMP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GYKI52466能有效地阻断灰树花引起的抗抑郁效果(P<0.01)。(2)通过检测不同剂量的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5、8、12.5 mg/kg)经腹腔注射小鼠后在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对小鼠不动时间的影响,我们发现药物处理60分钟或连续处理5天后,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具有快速和稳定的抗抑郁效果(P<0.01);且在旷野实验中并未观察到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引起小鼠运动功能的亢进(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药物连续处理5天后,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显著性地增加了其受体Dectin-1在前额叶总蛋白中的表达水平(P<0.0l);Dectin-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Laminarin能有效地阻断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引起的抗抑郁效果(P<0.01);药物处理60分钟后,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显著性地增加了前额叶总蛋白和突触组分中GluA1 S845位点磷酸化水平(P<0.01),而GluA1、GluA2和GluA3表达水平不变(P>0.05);药物连续处理5天后,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显著性地增加了 GluA1 S845位点磷酸化水平和GluA1在前额叶总蛋白中的表达水平(P<0.01),以及升高了前额叶突触组分中GluA1 S845位点磷酸化水平、GluA1、GluA2和GluA3表达水平(P<0.01);此外,药物连续处理5天随即停止给药后,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具有延长3天的抗抑郁效果(P<0.01),并升高了前额叶总蛋白中GluA1 S845位点磷酸化水平和GluA1表达水平(P<0.01);AMP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GYKI 52466能有效地阻断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引起的抗抑郁效果(P<0.01)。(3)同样,香菇β-葡聚糖(20 mg/kg)经腹腔注射给药60分钟后显著降低了悬尾和强迫游泳中小鼠不动时间(P<0.0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药物连续处理5天后,香菇β-葡聚糖显著增加了其受体Dectin-1在前额叶总蛋白中的表达水平(P<0.01),而TLR2表达水平不变(P>0.05);Dectin-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Laminarin能有效地阻断香菇β-葡聚糖引起的抗抑郁效果(P<0.01)。本研究发现了云南菌类富含β-葡聚糖的灰树花、灰树花蛋白β-葡聚糖和香菇β-葡聚糖是具有潜在临床应用性的快速和延长效果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其抗抑郁效果主要是通过激活其受体Dectin-1增强神经突触兴奋性而产生抗抑郁作用。这将为抗抑郁新药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