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关系的研究领域中,既往的成果多是以某一出版机构或出版活动中某一具体现象来考察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且侧重点集中在出版业与文学外部关系的研究,而忽略了对研究对象的宏观性和整体性观照以及文学研究自身的特性。本文旨在全面考察“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的关系,从其共生与互变的动态关系中揭示二者之间的互动效应。 全文由引论、正文、结语组成。 引论简述了“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旨归。 正文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与出版业;“五四”新文学的生成与出版业;“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与出版业三部分。 一、文学的生产与传播与出版业。从总体上论述了出版业在文学过程中的建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休戚与共的互动关系。出版业介入文学过程后使文学的观念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实现了对精神产品的物化生产,从而成为文学过程得以最终完成的一个重要环节。出版业与文学的联姻不仅改变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模式,而且在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革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二、“五四”新文学的生成与出版业。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过程中,出版业自觉地承担起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双重重任,成为思想自由言说和文学自由表达的场所。稿费制度的确立,作家队伍的职业化为知识分子现代人格的建构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亦解放了他们的创作观念与审美观念。不仅如此,出版业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新文学培育了一批读者群和作者群。由于出版业的多方面参与,清末民初文学已初步彰显出诸多现代性特征:创作主体思想观念与创作观念的现代性转变;不同于以往的开放性特质以及文学语体、文体样式的现代性变革等。 三、“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与出版业。由于出版队伍与出版实力的增强以及多方面的革新,新文学与出版业之间的互动效应也愈益明显和密切。出版业不仅直 接催主了“五四”新文学,而且还凭借雄厚的实力和多样的出版形式为“五四” 新文学家建构了驰骋文坛的阵地。新文化人在“五四”时期与出版业建立起了紧 密的亲缘关系,他们或“寄生”在出版业之上或直接供职于出版机构,在获取出 版业物质支持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接受主体与出版业在“五 四”时期也建构起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新的出版机构和出版物吸引、集 聚、培育了文学的新读者,为“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与深化准备了一大批生力军; 另一方面,在培育新读者的同时出版业也为自己培育着市场,这些生生不息的作 者群与读者群使出版业和文学生产过程得以连绵不绝、永谋生机。出版业与文学 重镇——高等学府——的联姻不仅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而且基本上建构了一 个完整的文学过程,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出版业的影响下,“五四” 新文学焕发出新的风貌,其体现为:(一)完成了文学的本体变革:(二)建构起 “五四”新文学的多元格局;(三)文学存在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其重心由报纸副 刊转向专门的文学杂志:(四)促进了“五四”新文学文体格局的形成;(五)质 续了传统文化的血脉。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事物的复杂性,出版业的商业属性和观念滞后对“五四” 新文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 结语再次强调“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之间的互动效应,以及其对当下传媒 与文学关系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