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隶属于牡蛎属(Ostrea),一般栖息于潮下带至水深30 m以内的盐度较高且较稳定的浅海,在我国、朝鲜半岛、日本沿海均有分布,其软体部不但富含牛磺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低脂肪、低胆固醇及无机盐、维生素含量高的特点,营养价值较为丰富。但由于密鳞牡蛎在我国沿海分布分散,资源量少等原因,其经济价值尚未被开发利用。近年来,由于海洋开发以及海区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密鳞牡蛎的资源量日趋减少。因此,开展密鳞牡蛎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对于保护密鳞牡蛎自然资源,开发新的养殖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密鳞牡蛎为对象,利用HE染色技术、幼虫活体和显微观察,首次对密鳞牡蛎的亲贝、面盘幼虫和稚贝等不同时期密鳞牡蛎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研究了其亲体的培育,浮游幼虫的培养,盐度、温度、密度和饵料等环境因子对浮游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及存活的影响,并首次建立了密鳞牡蛎的人工繁育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幼虫活体观察和显微照相等技术,确认密鳞牡蛎的繁殖方式为卵生型,D形幼虫被释放前生活于亲贝鳃腔中,此时消化系统已发育完全,被亲贝释放后能主动摄食。面盘是密鳞牡蛎面盘幼虫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幼虫的游泳和摄食器官,并且在幼虫结束浮游生活后面盘萎缩。眼点和足是密鳞牡蛎浮游幼虫准备附着的标志,并在附着完成后退化。2.首次确立密鳞牡蛎人工繁育技术。密鳞牡蛎排出体外的D形幼体在温度23-25℃,盐度28-30下,经约28天出现眼点,进入附着变态阶段。幼虫培育的最佳盐度为30。在24-32℃范围内,幼虫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比,成活率与温度成反比。在培育密度1-4个/ml间,密度最低组生长最快,但存活率无显著差异。4种饵料投喂组中,金藻+扁藻组的生长率显著较高。不同附着基的附苗率依次为:扇贝壳>波纹板>筛绢>网片>聚乙烯薄膜。3.密鳞牡蛎稚贝培育期间,随着水温升高,发育加快,而且稚贝适温范围广泛,从实验结果可知,密鳞牡蛎稚贝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29℃。在山东沿海,密鳞牡蛎在自然海区的繁殖期在6月。盐度对密鳞牡蛎浮游幼虫和稚贝影响的比较分析表明,浮游幼虫的生存和生长盐度适应范围要比稚贝的适应范围狭窄。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浮游幼虫生活在海水中,相对盐度较稳定,而稚贝生活在潮间带,受突变盐度影响的机会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就形成了适应大范围变化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