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后”硕士研究生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后十二年,生活环境与之前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社会经济和信息文化迅速发展,“90后”不仅拥有自由奔放的想法、总是站在科技的前沿、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人本化价值取向鲜明、突出个性等特点。同时也存在缺乏团队意识、抗压能力弱、专注力不够等不足,因此倍受关注。沟通是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在知识、文化、情感等诸多方面的互动与交流过程,“90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也包含以上方面。其中,文化的互动较为突出。本文以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文化适应理论为立论基础,以黑龙江省H大学的“90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重点了解师生关系、代际差别、沟通融洽度、沟通情绪、沟通频率、沟通效果等六个方面的现实情况。调查发现,“90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沟通场域尚需完善、换位意识有待提高、年龄代沟亟待弥补、重视程度尚显不足、交流氛围有待增强等。造成以上问题,主要源于外部沟通环境和师生自身主动性等方面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对应的改进策略,即改善沟通环境、增强身份认同感、提升互动意识、建设共生关系、构筑默契行为等。常言道:“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道,效其行。”师生沟通效果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对“90后”硕士研究生未来人生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双方应该对沟通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导师应转变育人观念,合理运用权威,主动了解青年文化,定期与学生沟通。“90后”硕士研究生应转换研学思维,合理看待自我意识。只有真诚沟通,彼此理解、相互促进,才能使师生间的文化传递成为现实,完成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