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食文化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而且中餐名除了有表示食材与烹饪方法的功能之外,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麻婆豆腐”、“佛跳墙”、“狮子头”等,都蕴含着中国所特有的典故、修辞等文化元素。而如何将这些菜名里的文化元素传达给外国人,以及外国人是如何看待现有的中餐名翻译的,一直是现有的菜名翻译研究中所缺少的思考。中餐名的外语翻译研究并不长,而且迄今为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译上。具体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中文菜名的外语翻译抱有热情,但在日译方面,至今尚无权威的处理方案。与使用字母文字的欧美不同,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且语言中都有汉字。由于汉字是可以单独表意的,所以中国人和日本人有时仅凭汉字就能进行简单的交流。这为菜名的翻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总结先行研究笔者发现,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与日本实际使用的翻译方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餐而在日本实际使用的翻译方法中,有的菜谱或菜单为了追求格式的一致性,忽略了分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对待食材和烹饪方法齐全、且不带有文化要素的菜名,可以使用直译(等同于意译)的方法,但对于带有文化要素的菜名,则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日本人对于中文菜名翻译的实际接受程度和看法。并在最后结合问卷结果,提出最恰当的处理方法。第一章是对中文菜名中常用的翻译方法的总结,并指出了意译和直译的局限性。在意译时,常会囿于形式而难于翻译,并会因为汉字相同带来一定的理解误差而不能产生完全对等的翻译;在直译时,则易产生“不负责任”的译文。同时,意译和直译受制于各自的缺点,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传达中文菜名中所蕴含的菜点属性以及文化要素的任务。因此,需要尽量消除这些因翻译带来的理解障碍。第二章介绍了第一阶段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回收,即面向中国人的调查问卷。即使是中国人,也并不一定详知所有的中餐名。通过这一阶段的调查问卷,笔者了解了中国人对菜名的了解情况后,根据中国人对问卷中菜名的理解度高低,将理解度较低的、且带有文化要素的菜名作为面向日本人的调查问卷的一部分,以这些菜名为例,探究带有文化要素的菜名的翻译方法。第三章介绍了第二阶段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分析,即面向日本人的调查问卷。除了分析全部样本对菜名的理解度和因菜名产生的对菜点的兴趣度之外,还直接调查了日本读者(客人)对菜名出现的期望形式,从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反差。同时,还通过对中文学习经历有无、购买和阅读中餐相关数籍经历的有无的样本的比较,发现了在普及中餐名时的一些可能性。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笔者发现阶段日本读者对中餐名翻译的接受程度以及因此对中餐菜点产生的兴趣程度,发现了今后处理菜名翻译的方方向,即“用日文汉字标识的中文菜名+意译名(解释)”。在认识到现阶段还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看到了今后汉字菜名普及的可能性。得出了为了保持菜名对菜点属性以及文化要素的传达功能,并且考虑到日本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需要以单独使用汉字菜名为目标处理菜名翻译的主张。并希望能够通过对菜名翻译的研究,为其他专有名词的翻译提供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