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算起,隐喻研究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对隐喻的关注可谓是热度不减。但大多数学者所持的传统观点就是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雷考夫和约翰逊发表了他们的重要论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并且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认知语言学研究揭示了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思维方式。婚姻一直以来被视为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婚姻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概念。有学者从法学的角度探讨婚姻,也有学者从社会学甚至心理学来研究婚姻。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这一抽象概念,人们会使用隐喻作为桥梁来构建它。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的隐喻,无疑为我们使用隐喻来分析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本研究选取了美国女作家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与中国女作家王海鸰的《中国式离婚》这两部以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婚姻隐喻表达。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的框架,旨在对比分析美国女作家吉莉安·弗琳的《消失的爱人》与中国女作家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中的婚姻隐喻,探究中美小说中婚姻隐喻的异同,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普通人对“婚姻”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知过程。作者查阅这两部小说并且收集了所有含有婚姻隐喻的例子。从收集的104条隐喻,作者根据这些隐喻表达的源域,总结出11个概念隐喻,例如“婚姻是战争”、“婚姻是旅途”、“婚姻是机器”。通过研究发现两部小说中的婚姻概念隐喻大致相同,但是具体的隐喻表达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历史、地理环境、谚语和典故及对妻子的传统观念五个原因的影响。本研究试图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中美文学作品,为今后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本研究还涉及到了不同文化背景,通过其中隐喻对比,可以探析中美两国人们是否存在同一的认知模式,有利于跨文化的沟通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