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财政政策研究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197671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玄宗统治时期,统治者采取的财政政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开元中期以前,玄宗的财政政策是对唐初的回归,即通过采取撙节财政开支、检括逃户、整理户籍和优抚百姓的政策,试图巩固均田制下的自耕农经济,维护租庸调赋役体制。开元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财政支出的急剧扩大,使政府财政收、支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摆脱财政困境,玄宗政府对财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其政策措施包括:一、以“量出制入”作为处理财政收、支的指导原则。二、以对赋役制度的调整为中心,即在继续坚持租庸调赋役体制,对租庸调进行局部、微量调整的同时,致力于扩大税源,加强对地税、户税的征收;利用市场,调整财政收、支的方式和租庸调征收的内容,加强对货币的铸造和征收;弥合财政收、支重心的分离,加强对赋税物资的转运。三、建立使职理财体系,以提供推行财政“新”政策的官僚体制保障。 开元中期以后,玄宗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在客观上适应了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财政效果。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租庸调赋役体制,因而具有局限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加剧了玄宗统治末年的社会危机。安史之乱以后,在均田制遭到彻底的破坏、租庸调制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统治者在玄宗时期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作了进-步的变革,最终颁布了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
其他文献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史的史料、内容、体例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明史》研究最为充分,本文试图就此初步作出总结。从赵翼的《明史
南麻、临朐战役(1947年7月17日至1947年7月30日)是解放战争期间华东野战军在转入战略反攻前夕,为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和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
19世纪末,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其岌岌可危的统治,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了变革的尝试,实行扶植工商业的经济政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从189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思想大变革、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针对民国初年已经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社会仍旧黑暗的现状,以《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
晚清汉宋合流大局的形成是清代汉宋之争逐步演进的结果,其间经历了清初汉学与宋学的分化、清中叶汉学与宋学对立与兼采以及晚清汉宋学调和的历史过程。晚清虽然仍有宋汉之争,
租界于中国向近代社会剧变之时出现,它是西方列强破坏中国主权的产物,却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蜕变的步伐。上海作为租界开辟最早、发展最充分的地方,成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