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严歌苓是著名旅美作家。她经历文革,跨越重洋,并以此为题,创作了11部长篇、60余部短篇小说,另外涉及电影剧本、随笔散文及人物传记等多种文学形式。此外,她还尝试用双语创作,并已出版英文长篇小说一部。严歌苓的作品首先在影视文学界获奖颇丰,随后,其新移民小说在海外华文文学界引起关注和热评。作家本人亦成为新移民文学在北美地区的代表。 本文分为四章,主要以严歌苓在海外创作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主题、内容和风格对其做较为系统的梳理。部分海外创作小说虽为文革题材,却因为创作思想与风格深受作者移民生活影响,故将其一并讨论。 第一章:由严歌苓深感兴趣的“雌性”入手,从东方西方与男人女人、缺席的爱情、弱者的力量三个方面对女性移民群体进行分析。严歌苓的海外女性书写,将早期的反抗型言说转为性别型刻画,她笔下的女移民们在文化身份与性属意识的双重边缘闪耀着风雨中的美丽。 第二章:着眼于新移民们的错位归属,分析移民生涯的尴尬境地。从拖着长辫的中国男人,到隐忍宽容的中国女子,华人移民经历着从“铁笼”到“玻璃天花板”的歧视,移民之路充满屈辱与心酸。生命移植带来契机,也带来边缘人的变异,如难解温饱、身处非主流地位、患上失语症、人格扭曲、亲情变异,土生族与新移民也因此心生隔阂。在异质文化的碰撞中,人性面临种种冲突和挣扎。 第三章:讨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叙述风格,从叙述主调和结构特点两部分加以分析。在叙述主调上,严歌苓的作品表现为冷静的忧伤,这主要通过作者隔着时空的距离再看文革来体现。她不动声色的叙述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在结构特点上,“互文相足”的双构型叙事方式成为严歌苓小说创作中一种刻意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为“故事/思想”叙述结构、时空的重叠、叙事者的在场以及画面剪贴等双构性特点,使得文本在简约与克制的言辞中仍然有着解读不尽的意蕴。 第四章:在前三个部分的基础上,从边缘位置的特殊性出发,通过分析严歌苓作品中的人性窥探和越界书写,探讨其移民小说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成就。本章主要包括超越乡愁、窥探人性和超越边缘、越界书写两个方面,阐述了严歌苓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最终探寻严歌苓新移民小说在当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