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是爱尔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也是20世纪英语诗坛的一棵奇葩。叶芝一生创作不辍,其诗以爱尔兰的民族传统和现实生活为主题,不断吸收民间和国外的优秀诗艺,几经变革,最终以理性和感性的高度融合,象征手法和写实手法的巧妙结合,写出了“始终富于灵感”的诗歌,以及出色的文论和几十出诗剧,成为影响国内外的一代宗师。叶芝对各种语言的现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西方,叶芝研究已成了一门学问,有关他的学术著作数不胜数。而在中国,叶芝也对一部分诗人(如四十年代的九叶诗人)产生过影响。至今,叶芝作品的多种中译本也相继出现,叶芝的诗作正在得到更多中国读者的喜爱。由此可见,叶芝的作品是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的。本论文旨在以语境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以叶芝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为语料,通过对比分析傅浩,袁可嘉两位大师的中文版本,对叶芝诗歌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是模糊词汇和模糊意象)进行分类并探讨。研究发现,叶芝诗歌中的模糊语言主要分为两大类:模糊词汇和模糊意象。通过对两种译文及翻译方法的分析,发现语境顺应论能够为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在翻译叶芝诗歌中的模糊语言时,译者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特色,一旦源语与目标语发生语境冲突时,译者应该为了沟通的需要,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语境,做出正确的语言选择。译者只有遵从以上原则,译文才能为译语文化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