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影响的海岛微网群韧性评估与提升

来源 :东北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200902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岛屿及其周边海域的开发利用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岛屿被开发利用。岛屿作为海洋开发以及陆海空间延续的重要区域,不仅拥有大量丰富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例如风能和太阳能,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重要平台。目前海岛供电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逐渐能够为海岛的可靠供电提供有效解决方案。然而由于海岛特殊的地理位置,随着台风、海啸等极端自然灾害频繁侵袭海岛群,严重威胁到海岛微网群安全可靠供电。为提升海岛微网群抵御台风灾害侵袭、增强微网群快速恢复供电能力,本文围绕极端自然灾害下海岛微网群韧性评估及韧性提升策略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海岛微网群的结构特征,建立了海岛微网系统模型,包括海岛风力发电模型、光伏发电模型以及柴油发电机模型,并研究了岛上微网潮流模型;然后,构建了海岛微网群典型场景特征模型,将海岛分为资源富集岛和负荷中心岛两大类,分析遭受台风前后海岛群海域的具体分区情况;构造了台风风场模型,研究了台风天气下的线路故障率的计算,并通过实际算例分析了台风对岛上线路故障率的影响,为后续实现海岛微网群系统韧性的评估及提升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2)为评估海岛微网群系统在遭受极端自然灾害后的供能恢复能力,分别从海岛微网群系统的故障率、鲁棒性、快速性和各岛负荷所占权重等4个方面构建海岛微网群综合韧性评估指标,以全面评估海岛微网群系统韧性;并借助该综合指标评估了不同韧性提升策略对海岛微网群韧性的影响,并为所提出韧性提升措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验证了所提韧性评估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为提高海岛微网群系统遭受极端自然灾害后的供能恢复能力,以台风为例提出了应对台风影响的海岛微网群韧性全过程提升策略。分别通过灾前储能调度、灾中最优切负荷和灾后优化故障线路抢修顺序等策略,提升海岛微网群抵御台风灾害的韧性;并通过算例对所提韧性提升策略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所提韧性提升策略可增强海岛微网群抵御台风灾害的韧性。
其他文献
随着协同任务的出现,协同导航技术随之成为集群的主流导航解决方案,与传统的单体导航相比,协同导航技术能够提高载体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而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对于载体完成任务至关重要。首先,随着集群中载体的数量增加,集中式协同导航方法存在计算成本过高,难以实现的问题,而分散式协同导航方法存在状态协方差不一致以及通信量大的问题;其次,载体的测距拓扑结构随环境、任务等的改变而变化,而传统的协同导航方法一般针对于
学位
双重液滴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多层嵌套体系,由于内部结构的可设计性、体系稳定、单分散性高等优点,对于活性物质的封装传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药物运输与释放、生物医学、生物化学等交叉领域。随着双重液滴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对液滴几何尺寸、形貌结构的相关要求也逐渐严格。如,水-油-水单核双重液滴常被用作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中(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靶丸前驱体的制备
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国家审计系统对财政预算与财政资金监督作用的必要途径。预算执行审计通过对预算执行各环节进行审查,发现并纠正其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能够有效监督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促进财政资金得到合法、有效使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预算执行审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理水平等审计背景不断发展变化,以党和国家最新政策制度为指引,探索现代化审计技术,充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增加大量校内实践课程为基础,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校内实践课程多在实践基地内完成,因此,近十年来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设计建设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其不仅是高校校园建设的核心校舍,同时也是学生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的重要场所,具有教学、实践、生产与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为更好的完成论文方案,首先,阅读了我国关于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资料,总体回顾了产
学位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在以功能性为主导的前提下逐渐开始重视人在室内空间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室内公共空间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日常生活经验以及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表现,其中情感氛围的营造更是不可或缺。本文以美国行为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将其应用于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来讨论人类情感与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概念以
学位
学位
多智能体系统充分利用了多智能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势,具有可拓展性强,适应多任务场景等特点,可以完成一些复杂场景中的协同任务。近年来,多智能体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监控巡查、农业生产等众多领域。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多智能体系统往往面临着复杂场景下的多任务要求。然而,现有的研究在多任务场景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对不同任务采取了分别建模的方法。如果对多任务分别建模,多智能体系统面临着可控性难度增加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