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文艺的发展和壮大改变了五四新文化以来农民群体被俯视、被边缘化的局面,让底层农民以全新的面貌在文学艺术中呈现出来。作为人民文艺杰出代表的赵树理和柳青,他们分别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书写共同的现实主题,不仅丰富了人民文艺的内涵,更拓展了其外延,同时也昭示出人民文艺的两种维度,表现出人民文艺这个概念的包容性和丰富性。本论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重在探究赵树理和柳青在人民文艺当中的地位与价值,以及对当代文学的烛照。其中,引言部分在陈述了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的同时,以历史脉络为切入点,对建国以来赵树理和柳青的整体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客观评论,力求从“人民文艺”的维度来把握赵树理和柳青小说的创作特点,进而重估他们的文学史意义。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以“人民文艺”为切入点,阐释了人民文艺自身的发展流变,以及赵树理和柳青在人民文艺这一语义中的同一性。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赵树理和柳青异曲同工的创作理想,以及覆盖在相同理想下不同的创作道路。第三章主要辨析了赵树理和柳青在日常叙事方面呈现出的不同指向。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赵树理和柳青对农民主体意识的启发,意在指出对农民成长的延续性关注是赵树理和柳青能在人民文艺内部发生关联的又一环节。结语部分,论文对“人民文艺”语义下的赵树理和柳青做了总结,由此得出结论:在特定历史场景下,作家创作中的审美理想和政治诉求,是可以完美合辙的,它昭示了人民文艺内在的丰富性与外在的广延性,且在现时现地,它们仍然保留着这种激励感人的力量。赵树理和柳青创作的人民文艺,不啻是对当下文学创作的一种烛照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