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脑炎病毒感染仔猪的组织嗜性与扁桃体细胞嗜性探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乙型脑炎是一种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和南亚地区,我国是该病的高发地区之一。JEV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库蚊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猪和野生水禽是JEV主要的自然宿主,其中猪是JEV在自然界的主要扩增宿主。不同于人和马会出现致死的脑炎症状,商品猪感染JEV症状通常不明显,怀孕母猪会出现死胎和流产,公猪会出现睾丸炎等繁殖障碍症状。JEV NS1蛋白是病毒感染和传播过程中重要的非结构蛋白之一,JEV NS1’是病毒翻译过程中核糖体-1移码产生的,在NS1的C端延伸了 5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55 kDa。研究表明,NS1’蛋白和NS1蛋白有着相同的细胞分布,NS1’蛋白与病毒的毒力密切相关。缺失NS1’蛋白表达的JEV突变毒株对小鼠神经侵袭性降低。表达NS1’蛋白的突变株rJEVSA14-14-2 A66G比不表达NS1’蛋白的JEV减毒活疫苗株JEVSA14-14-2在小鼠上显示出致病性增强。猪的扁桃体由一组淋巴上皮组织构成,能够参与局部和系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JEV可在猪扁桃体中长期存在,可能是猪持续感染和带毒的原因之一。有文献推测扁桃体持续带毒可能与JEV的仔猪口鼻直接接触传播相关,但JEV感染猪扁桃体的细胞嗜性仍未知。本试验通过免疫荧光试验和免疫组化试验,发现JEV感染猪的软腭扁桃体为病毒抗原阳性,其中病毒阳性细胞为包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还发现了 NS1’蛋白的表达对于JEV的全身分布有促进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JEV感染仔猪扁桃体的细胞嗜性研究实验前期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猪软腭扁桃体中JEV感染细胞主要分布于淋巴滤泡的周边和弥散淋巴组织中,JEV抗原阳性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淡,推测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了进一步确认JEV感染仔猪扁桃体的细胞嗜性,对免疫组化试验中鉴定为JEV抗原阳性的软腭扁桃体进行免疫荧光组化试验。通过CD11b、CD163和MHCⅡ三种细胞表面标志与病毒抗原共定位,进一步鉴定JEV阳性细胞主要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此外,JEV感染仔猪后,JEV感染的猪软腭扁桃体淋巴滤泡内MHCⅡ抗原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且主要分布在淋巴滤泡周边。通过iNOS、TNF-α和CD172a三种细胞表面标志与病毒抗原共定位,进一步鉴定了仔猪软腭扁桃体组织中JEV偏嗜的树突状细胞主要为常规树突状细胞2类。这些发现为后期研究JEV在扁桃体中的持续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2.差异表达NS1’蛋白的JEV毒株感染仔猪的组织和细胞嗜性研究本试验使用实验室前期保存的不表达NS1’蛋白的rJEV SA14-14-2株、恢复了NS1’蛋白表达的突变株rJEV SA14-14-2 A66G和天然表达NS1’蛋白的野毒株JEV NJ2008感染仔猪后固定的组织样品(小脑、丘脑、大脑、脊髓、软腭扁桃体、肺、肾脏、回肠),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试验,对病毒感染仔猪全身各组织和器官进行组织学观察,初步探究NS1’蛋白对于JEV毒力和病毒全身分布情况的影响。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不表达NS1’蛋白的rJEV SA14-14-2株不感染仔猪软腭扁桃体,恢复NS1’蛋白表达的突变株rJEVSA14-14-2A66G表现出和野毒株JEVNJ2008感染仔猪软腭扁桃体一致的细胞嗜性,主要感染细胞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了探究差异表达NS1’蛋白的JEV毒株在仔猪体内的组织嗜性差异,将各组仔猪组织和器官样品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证明,不表达NS1’蛋白的rJEV SA14-14-2株只感染仔猪脊髓中的大神经元。而恢复表达NS1’蛋白的突变株rJEV SA14-14-2 A66G在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感染大脑和丘脑的椎体细胞、脊髓中的大神经元;在肺脏中主要感染肺支气管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和支气管附近的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在回肠中初步推测为感染小肠腺中的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突变株和天然表达NS1’蛋白的野毒株JEV NJ2008有着相似的组织和细胞嗜性。在肾脏中未发现明显的JEV感染。对比rJEV SA14-14-2 A66G株和rJEV SA14-14-2株在仔猪体内的分布情况,初步证明了 NS1’蛋白可以促进JEV在仔猪体内的分布。
其他文献
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广泛用于聚酯和工业塑料生产,如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二丁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生产原料,并且也是PET塑料瓶回收解聚过程中的主要产物。随着塑料产品的大量生产及使用,包括DMT在内的塑料添加剂被广泛释放到土壤、海洋等环境中。DMT被报道会导致人类癌症和慢性肾脏发炎,也会引起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刺激。环境中DMT残留的消除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有研究
学位
学位
近年来,沙门氏菌等食源性肠道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而环境污染物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的角色日益突显。镉是一种具有毒性,分布广泛的重金属污染物,能够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健康问题。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金属开采、冶炼、加工、化工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人类活动中排放的镉,使生存环境受到了广泛的镉污染。镉可通过吸入性粉尘,污染的水源和食物链被摄入体内,由于其半衰期长,极难由体内排出,因此能够造成毒性的积累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酰胺类除草剂是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类芽前除草剂,广泛应用于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酰胺类除草剂之后,特别是不合理不规范的施用会在环境中大量残留,使农作物产生药害,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这些问题,近些年来,有关酰胺类除草剂环境残留降解和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糖基转移酶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酶系,参与植物内有毒物质的解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