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技术治疗小腿创面修复术后胫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4年10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手外三科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技术治疗小腿创面修复术后胫骨骨缺损患者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16~55岁,平均32±2.5岁。小腿断肢再植术后骨外露伴肢体短缩4例,闭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皮肤坏死、感染4例,GustiloⅢ型开放骨折术后皮肤坏死、骨外露、感染19例。伴肢体短缩、成角畸形8例,短缩长度2~5 cm,平均3.5cm。所有患者创面一期修术后胫骨骨缺损长度3~18cm,平均7±2.2cm。待无感染且创面愈合在患肢安放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短缩-延长11例,骨节段滑移16例,其中7例采用双节段滑移术。结果27例患者均以复查形式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1.7年。患肢骨缺损均得以重建,与正常下肢长度达到相对均衡(短缩<2cm),延长部位骨生长良好,达到骨性愈合,骨延长长度5~21cm,平均9cm。骨愈合去除外固定时间10~39个月,平均13.2个月。愈合指数35~65d/cm,平均45d/cm。骨滑移百分比为14%~58%,平均34%。小腿创面无感染、破溃发生,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发生胫骨轴向偏移3例,2例经调整外固定架后矫正,1例经切开外固定架调整,取髂骨植骨后矫正。针道感染3例,采用抗炎换药治疗后治愈。钢针牵拉致皮肤疼痛3例,暂停牵引2~3日,待疼痛消失后继续滑移。5例骨缺损断端对合后行自体骨移植和对位调整.未见神经血管损伤病例。所有患者下肢恢复完全负重行走功能,19例步态正常,8例遗留跛行。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功能评价,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胫骨缺损长度均较外术前改善(P<0.05),踝关节Kofoed评分及膝关节ROM测试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各种治疗方案参照Johner-Wruth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7例,良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81.5%。患者对小腿外观及功能效果满意。结论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技术治疗小腿创面修复术后胫骨缺损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骨连接的质量好、强度高,修复的胫骨直径达到或接近原有大小,允许患者早期带架下地负重和活动,易被患者接受。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缺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医生要在术前术后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术后患者遵医嘱进行滑移及各项功能锻炼,才能很好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Ilizarov技术虽然骨形成速度慢、治疗时间长、复查次数多、并发症发生率高,但在治疗完成后,患者对整体结果的满意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