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是一种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周围前庭疾病,发病率约占眩晕门诊病人的3.9%。患病率无性别差异,以幼年和40~70岁患病多见。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可伴有耳鸣、听觉过敏、听力下降,亦可出现步态和姿势不稳、平衡障碍,且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某些特定的动作如体位或头位改变、深呼吸时可诱发,乘车及电梯、精神紧张等可能促进VP的发作。关于VP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较公认的机制是前庭蜗神经受压后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改变而发病。前庭蜗神经包括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前庭神经又分为前庭上、下神经。临床表现与压迫部位及受累神经有关。反复眩晕发作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给个人、家庭造成极大影响。由于VP临床症状不典型,发作形式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类似,伴有听力下降或耳鸣的患者与梅尼埃病和突发性耳聋相似,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患者病史提供不准确及缺少特异性辅助检查手段等,该病误诊率较高。然而,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提高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该病受到医学界的关注越来越多且报道日趋增多,例如:MRI显示前庭蜗神经与血管交互压迫、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Ⅰ~Ⅱ波峰间期延长、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异常等。 VEMPs是反映前庭及脑干功能的电生理指标,是外周耳石器在强声等刺激下,在紧张的躯体体表骨骼肌通过电极记录到的肌电反应。主要包括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potential,cVEMP)。其中oVEMP反映前庭上神经功能状态,cVEMP反映前庭下神经功能状态。近年来,随着VEMPs相关研究的进展,已广泛应用于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外周眩晕疾病的诊断。有文献报道,VEMPs在VP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异常,在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有文献报道,VEMPs对VP既无敏感性也不特异。目前关于VP的VEMPs表现尚缺乏确切研究;VP的oVEMP和cVEMP表现特异性如何尚无文献报道。故本研究对20例MRI上伴有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 compression,NVCC)的VP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均行VEMPs该项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观察其VEMPs波形结果,分析VP患者oVEMP和cVEMP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指标,探讨VEMPs在VP的发病机制、精确定位、鉴别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等应用中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确诊的20名MRI上伴有NVCC的VP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20名MRI未见NVCC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场强及序列相同的头颅MRI检查)。对所有入组者进行相同刺激方式的VEMPs检查,计算VP的NVCC侧、VP的非NVCC侧、对照组的oVEMP及cVEMP引出率及各参数指标(包括P1潜伏期、N1潜伏期,P1-N1波幅),并对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进一步就VP对VEMPs引出率、潜伏期及波幅的影响及VP受压部位进行分析。 结果: (1)VP组oVEMP引出22耳(55%),其非NVCC侧引出16耳(84.21%)、NVCC侧6耳(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33,P<0.05),对照组引出35耳(87.50%);VP组cVEMP引出26耳(65%),其非NVCC侧引出17耳(89.47%),NVCC侧9耳(4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59,P<0.05),对照组引出35耳(87.50%);VP组NVCC侧与对照组oVEMP、c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70,P<0.05;x2=13.65,P<0.05);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oVEMP、cVEMP引出率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05;x2=0.00,P>0.05); (2)在VP组,cVEMP与oVEMP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P>0.05); (3)VP组NVCC侧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与非NVCC侧VEMPs各参数值经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P组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P组非NVCC侧与对照组VEMPs各参数值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1)VP患者NVCC侧VEMPs引出率较低、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NVCC是VP的发病机制之一且VEMPs有助于鉴别病变侧; (2)VP患者NVCC侧前庭上、下神经传导通路均有一定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