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发酵水果饮料工艺及品质变化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o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果蔬原料经益生菌发酵,可提高营养及功能特性,并能开拓原料资源利用途径。本文以葡萄、柑橘为原料,研究益生菌发酵水果饮料的工艺,包括外源碳源对葡萄酵素饮料微生物生长代谢及生物活性的调节作用,益生菌纯种发酵葡萄酵素饮料工艺,以及益生菌分步发酵柑橘饮料工艺。具体结果如下:(1)研究外源碳源(红糖、白糖与蜂蜜)对葡萄酵素饮料微生物生长代谢及生物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添加碳源减缓酵母生长及乙醇代谢,促进乳酸菌生长及进行产酸活动。其中,红糖、白糖对酵母菌生长及乙醇代谢抑制能力较强,发酵后乙醇浓度各为2.07%vol、1.62%vol,显著低于蜂蜜组;红糖促进乳酸菌生长并提高总酸含量及SOD酶活,发酵后p H值由4.16降至3.83,SOD酶活由71.68 U/m L增至91.05 U/m L。与白糖、蜂蜜及对照组相比,添加红糖发酵显著提高葡萄酵素饮料的DPPH、ABTS+、·OH自由基清除率。原葡萄液含有大量酒石酸、苹果酸,添加所有碳源发酵显著增加葡萄酵素饮料中苹果酸,及乳酸、乙酸、柠檬酸等含量,但酒石酸含量在添加红糖条件下显著减少,而添加白糖、蜂蜜对酒石酸含量影响不大。因此,添加红糖有利于改善葡萄酵素饮料微生物生长代谢及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2)优化益生菌纯种发酵葡萄酵素饮料工艺。选取植物乳杆菌为菌种,添加碳源、氮源进行葡萄酵素饮料发酵。影响感官品质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初始糖度、接种量、氮源浓度、发酵时间,最佳值为25%初始糖度,0.3%氮源浓度,接种量3%,发酵60 h。发酵后葡萄酵素饮料有机酸主要为乳酸,达到15.74 g/L,总酚、SOD酶活分别为2.34mg/m L、75.58 U/m L,无乙醇产生,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及α-葡糖苷酶抑制率,色泽酒红鲜亮,酸甜适中,口感怡人。(3)研究益生菌分步发酵柑橘饮料工艺,开发风味、营养的低糖果汁饮料。第一步发酵利用红曲菌降糖及产5.3 AU410胞外色素,赋予果汁亮橙色的颜色特征、提高味感和营养。第二步发酵利用产朊假丝酵母降酸,总酸含量从0.91 g/100m L降至0.56g/100m L,改善了柑汁口感。分步发酵提高多数酚类物质(没食子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含量及抗氧化能力,降低了乳酸、苹果酸、柠檬酸、柚皮苷和柠檬苦素含量。表明该发酵工艺对于天然果汁深加工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成果为水果发酵饮料加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
其他文献
成本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成本管理机制与管理理念还比较滞后,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具有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企业加强
新信息环境下信息技术的革命引发信息内容、信息组织的巨变,为避免图书馆被边缘化成为可能。本文从保存数字文化遗产、Web时代趋势、引导深度阅读、深化教育职能四个方面,提
气体微流速的测量在航空航天、环保、能源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传统的电子和机械流速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抗电磁干扰的特点,可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技师学院,是技工院校的最高层次,担负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以及职业发展状况,逐渐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研究以Z学院2007届路桥专业毕业生为例,对107位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学校和企业对毕业生、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进行访谈调查。调查涉及毕业生的职业认同感、工作条件、专业对口度、
目的:考察了制备甲磺酸二氢麦角碱缓释片的处方和工艺,同时进行了体外评价。方法:采用正交试验L9(34),以Peppas方程对药物释放度进行了拟合,以药物平均释放时间(MDT)为主要指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和发展。简述了教务工作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工作职能,并结合实际提出如何提高教务
本文的翻译项目选自《安徒生传》,主要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事迹以及代表作,属于传记文学翻译范畴。翻译传记文学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还需要兼顾其文学艺术色彩。而Verschu
2007年“新型城镇化”提出以后,农业转移人口包括被征地农民的城镇化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理应承担农民主动城镇化的资金来源。但现行
社会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及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外音乐培训机构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承载形式,凭借着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办学形式
音心论是中国古代乐论的理论轴心,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特征思想上的根源。从先秦至清代,音心论似一根红线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乐论之中,成为古代乐论的核心理论。音心论初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