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该区域是南方红壤侵蚀的典型代表。长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促进了侵蚀地土壤结构与功能的大幅改善。土壤微团聚体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物质及功能单元,在土壤养分供应、转化及保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有机碳作为水稳性团聚体形成的主要胶结剂,对微团聚体结构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红壤侵蚀退化地恢复过程中林地和草地外源有机碳输入对红壤微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探讨土壤微团聚体有机碳的固定、吸存机制,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林场亚热带红壤森林恢复长期定位试验基地,选取研究区内木荷林地及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定位实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野外定位实验在木荷林地设置保留凋落物+保留根系+保留菌根(L+R+M)、凋落物加倍+保留根系+保留菌根(2L+R+M)、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保留菌根(NL+NR+M)、去除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NL+NR+NM)、去除凋落物+保留根系+保留菌根(NL+R+M)等5种处理,每个处理重复5次;在自然恢复草地设置保留根系+保留菌根(R+M)、去除根系+保留菌根(NR+M)、去除根系+去除菌根(NR+NM)等3种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所有处理的原状土样在室内分离出3个粒级(0.05-0.2 mm、0.02-0.05 mm、<0.02 mm)土壤微团聚体,测定其内部颗粒组成、总有机碳、结合态有机碳(钙键、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等指标,结果如下:(1)木荷林地和自然恢复草地土壤微团聚体颗粒组分布呈现相似规律,优势粒径级别是<0.02 mm,随着土壤微团聚体胶结物粒径增大,其颗粒组分占比相应减少。在木荷林地中,凋落物加倍减少了<0.02 mm粒径微团聚体占比;去除凋落物减少<0.02 mm粒径微团聚体占比,提高0.05-0.2 mm粒径的占比;去除根系未导致<0.02mm粒径微团聚体占比减少;隔离菌根导致<0.02 mm粒径微团聚体占比减少,0.05-0.2 mm粒径占比小幅上升。在自然恢复草地中,去除根系减少<0.02 mm粒径微团聚体占比;隔离菌根增加0.05-0.2 mm粒径微团聚体占比。(2)就土壤微团聚体总有机碳(TOC)含量而言,木荷林地在各粒径均大于自然恢复草地,且TOC含量优势粒径均为<0.02 mm。在木荷林地中,凋落物加倍后土壤微团聚体0.05-0.2 mm粒径TOC含量小幅提高;凋落物去除后土壤微团聚体各粒径TOC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去除根系提高<0.02 mm及0.05-0.2 mm粒径下土壤微团聚体TOC含量;隔离菌根处理在<0.02 mm及0.05-0.2 mm粒径下土壤微团聚体TOC含量均小于不隔离处理。在自然恢复草地中,去除根系处理在土壤微团聚体各粒径下TOC含量均小于不去除处理;隔离菌根处理降低<0.02 mm粒径下土壤微团聚体TOC含量。(3)木荷林地和自然恢复草地中土壤微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变化呈现相似规律,优势粒径是<0.02 mm,微团聚体化学结合态有机碳含量随微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增大。在木荷林地中,凋落物加倍后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并未有显著提升;去除凋落物导致两种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均下降;去除根系导致两种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均下降;隔离菌根导致土壤微团聚体Ca-SOC含量小幅下降,Fe(Al)-SOC含量无明显变化。在自然恢复草地中,去除根系导致土壤微团聚体两种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均小幅下降;隔离菌根导致土壤微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小幅下降。(4)木荷林地和自然恢复草地中,土壤微团聚体铁铝键结合态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比值(Fe(Al)-SOC/TOC)均高于钙键结合态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比值(CaSOC/TOC)。在木荷林地中,加倍凋落物导致土壤微团聚体在0.02-0.05 mm粒径两种结合态有机碳/总有机碳含量比值均不同程度上升,<0.02 mm、0.05-0.2 mm粒径CaSOC/TOC比值及Fe(Al)-SOC/TOC比值下降,且0.05-0.2 mm粒径下结合态有机碳/TOC比值小于其他两种粒径;去除凋落物导致三个粒径下结合态有机碳/TOC比值呈现不同程度下降,且0.05-0.2 mm粒径下结合态有机碳/TOC比值小于其他两种粒径;去除根系导致土壤微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TOC比值升高;去除菌根导致土壤微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TOC比值均降低,且在<0.02 mm粒径微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TOC比值变化幅度最大。在自然恢复草地中,去除根系导致土壤微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TOC比值升高;去除菌根导致土壤微团聚体Ca-SOC/TOC比值小幅下降,0.02-0.05mm粒径微团聚体Ca-SOC/TOC比值变化幅度最大,三粒径范围下微团聚体Fe(Al)-SOC/TOC比值均有不同幅度的升高,0.02-0.05 mm粒径微团聚体Fe(Al)--SOC/TOC比值变化幅度最大。(5)不同粒径对微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顺序表现为:<0.02 mm>0.02-0.05 mm>0.05-0.2 mm。综上所述,凋落物、根系及菌根等外源有机碳的输入有利于促进红壤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土壤微团聚体有机碳的固定以及吸存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对于南方红壤严重侵蚀退化区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