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使得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有了明显的改变,但同时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着最严峻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道德教育问题。众所周知,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道德教育是重点工作,而在道德教育中,高校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点中的重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是大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顺利走向社会,成为有用人才。大学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对大学生道德内化能力以及道德外化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能力,使其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并且将形成的这种道德品质付诸于社会实践。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成绩显著,造就了一批有用之才,但在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些许问题:高校教育者过分重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内容简单枯燥,与实际生活有些脱离;道德教育方法手段单一,以灌输为主。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无法使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付诸于实践。因此,我们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制定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的方案,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人格水平,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本文立足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这一主题,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系统阐述: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的内涵与意义;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现状探析;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的原则与对策。导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结合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第一部分以道德接受为切入点,从什么是道德和接受、什么是道德接受能力入手,通过阐释众多学者关于自身对道德接受和道德接受能力的认识,形成自己对这两个概念内涵的独特见解,然后探求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的内涵,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的内涵以及对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对当前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状况分析,找到存在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及形成原因。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教育者素质以及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单一。第三部分旨在针对上一部分提到的问题,阐述对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以及相应对策。在大学生道德接受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坚持教师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言语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网络化的原则。具体对策:首先,转变教育思想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科学的接受方式。其次,强化教育者队伍建设,具体要提高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教育者的个人能力素质以及人格魅力,增强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再次,注重德育实践,提高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最后,创造良好的二维环境,利用新媒体进行教育,主要包含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进行道德接受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