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鱼类生态学中,食性研究能够揭示鱼类群体的行动规律和种群的数量变动。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生生物食性分析过程中具有可行性,并且能够反映动物当前一段时期甚至长期生命活动的摄食情况,结果准确,无需校正。613C值能反映食物来源信息,δ15N值能提供营养位置信息。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太湖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时空变化规律,进一步讨论四个季度中太湖六个湖区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并探讨红鳍原鲌种群结构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研究太湖红鳍原鲌摄食生态提供基础的生态学资料,进一步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的研究结果如下:1太湖红鳍原鲐δ13C和δ15N值时间变化规律。(1)结果显示红鳍原鲐的δ13C值与体长(P<0.01)、δ15N值与体长(P<0.05)呈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139mm)δ13C值和营养级与小个体红鳍原鲐(<139mm)差异显著(P<0.05),且显著高于小个体,表明红鳍原鲌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口裂的增大和捕食能力的加强发生了食性转变现象:食物来源由小型浮游动物向鱼类进行转变。(2)另外,红鳍原鲐δ13C值夏季与秋、冬季差异明显(P<0.05)。夏季红鳍原鲌δ13C值明显偏低,说明红鳍原鲌可能会根据水体中饵料生物的变化而发生摄食变化。(3)夏季,雌、雄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无明显差异(P>0.05),可能其摄食都受到蓝藻影响。2太湖红鳍原鲐δ13C和δ15N值空间变化规律。(1)红鳍原鲐的体维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湖心区(13.86±2.82cm)和东太湖(8.27±3.34 cm)红鳍原鲐群体普遍偏小,种群资源明显趋于小型化。东西山湖区红鳍原鲌体长分布较广。北部湖区体长最大值(19.632 cm)远小于其他湖区。红鳍原鲌体维关系存在空间差异性的原因可能与围网养殖或者渔船作业影响其摄食有关,红鳍原始的种群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性。(2)湖心区与东太湖红鳍原鲌δ13C值差异不明显(P>0.05),显著低于其他湖区。东西山湖区和南部湖区红鳍原鲌种群个体分布比较均匀,δ13C值较高。反映出不同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组成可能不同。(3)红鳍原鲌营养级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进一步证明了红鳍原鲌随着体长的变化,食性发生了转变现象。3太湖红鳍原鲌与潜在饵料生物营养级关系。(1)贡湖区铜锈环棱螺δ15N值(14.30%)普遍偏高,与其他湖区存在显著差异性,北部湖区铜锈环棱螺δ15N值(9.12%)最小,说明铜锈环棱螺的δ15N值与外源污染显著相关。(2)红鳍原鲌营养级在小型鱼类食物网中处于最高位置,主要饵料生物为POM、小型鱼类和甲壳动物等,食物来源由小型浮游生物向鱼类进行转变。另外,红鳍原鲌与潜在饵料生物的营养级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反映不同栖息环境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研究表明,红鳍原鲌在高蓝藻浓度的环境下,偏向摄食较大个体的动物性饵料,减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间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本文还讨论了红鳍原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利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