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新版FRAX (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系统计算中国大陆人群10年内发生骨折的概率,分析不同危险因子对骨折风险的影响;同时应用该系统计算高骨折风险人群10年内发生骨折的概率,并与NOF(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阈值相比较,观察在真正脆性骨折发生前即刻,该系统对高骨折风险人群的阳性检出率,并与BMD(Body Mineral Density)测定法相比较,分析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构建四种模型值:不结合股骨颈BMD时,FRAX BMI(Body MassIndex)值分别为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BMI)、10年内主要部位脆性骨折概率(BMI);结合股骨颈BMD时,FRAX BMD值分别为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BMD)、10年内主要部位脆性骨折概率(BMD),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研究年龄、性别、BMI、BMD以及不同危险因子对骨折概率的影响;同时定义已发生脆性骨折的患者为高骨折风险人群,须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以其骨折前即刻为时间节点,对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198例脆性骨折患者的骨折危险因子进行问卷调查,计算该群患者10年内发生骨折的概率,并与NOF阈值相比较,低于阈值者将被认为未被FRAX系统评测为高骨折风险人群;采用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比较该系统与BMD测定法阳性结果的差异性。结果:FRAX值的大小与高年龄、低BMI、临床危险因子以及低BMD成正相关,且在相同条件下,女性普遍比男性的FRAX值大;股骨颈BMD在FRAX值的运算中起到调整、校正的作用。在198例高骨折风险人群中,男性42例(21.2%),女性156例(78.8%),平均年龄69.9±10.1岁。主要骨折部位包括:髋部(41.9%),肱骨近端(22.2%),桡骨远端(27.8%),脊椎(6.6%),骨盆(1.5%)。在不结合股骨颈BMD时,仅2例(1.0%)患者10年内主要部位脆性骨折概率(BMI)≥20%,84例(42.4%)患者10年内髋部骨折概率(BMI)≥3%,即一半以上的患者未被FRAX BMI评测为高骨折风险人群;按年龄分为“55-59岁”、“60-69岁”、“70-79岁”、“80-90岁”四组,评测阳性率分别3.0%、20.5%、66.7%、82.9%,P<0.05,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8例患者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24例(41.4%)T≤-2.5SD(Standard Deviation),26例(44.8%)-2.5SD<T≤-1.0SD(10例同时伴有“既往骨折史”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3例(T≤-2.5SD)FRAX BMD<NOF阈值,6例(-2.5SD<T≤-1.0SD)FRAX BMD≥NOF阈值;共27例(46.6%)FRAX BMI≥NOF阈值,27例(46.6%)FRAX BMD≥NOF阈值;采用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两两对比三种方法(BMD,FRAX BMI,FRAX BMD)阳性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RAX系统是一种经济,便捷,有效的临床骨折风险评测工具,但其中国大陆模式运算结果在现有的NOF阈值下,仅能评测出不到一半的高骨折风险人群,其评测阳性结果与BMD检测阳性结果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尚需大样本、前瞻性人群研究和药物经济学研究进行完善并构建理想的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