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进行,市场竞争激烈,我国上市公司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持续经营问题日益突出,监管机构和各利益方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状况予以越来越多关注。2016年1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颁布了12项修订准则,其中包括《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准则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增加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单独部分,强调重点关注持续经营能力审计评价的风险提示功能。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审计,不仅要关注管理层运用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的适当性,更强调评价公司未来持续经营的能力。由于上市公司所处环境复杂,审计范围广泛,投资者依赖于公允的审计结果进行经济决策,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要求提高。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审计评价对于维护市场稳定和审计权威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审计上对于这种能力的衡量体系仍不严密,评价标准有待完善。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基础与案例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持续经营能力审计评价体系。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基础理论和制度的规定,是下一步展开论述的基础。其次基于2018年度审计报告,对持续经营审计报告的数量、趋势和成因展开分析,并总结注册会计师在持续经营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随后,基于上述现状,结合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建立持续经营能力审计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的关注点、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最后,针对瑞华事务所的28家医药制造业审计客户应用评价体系,并在指标表现、不利事项和风险控制三个方面得出持续经营审计评价结果。本文的创新点是:在评价的关注点上,考虑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特别风险和控制风险;在定量指标分析中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方法;在定性事项的分析中强调对重大不利事项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予以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