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首先归纳出影响企业融资选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然后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这一治理结构背景出发,结合影响融资选择的外部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全文除导言外,共分七章,约12万字。
第一章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西方经典资本结构理论的演进带给我们的启示,找出研究企业资本结构和融资选择的两条线索,然后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全面分析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因素。首先,本章对西方经典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指出了资本结构理论演进为本文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意义。接着从企业内部因素着手,直接进入问题的核心,从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的惯性、掌握企业实际控制权的企业成员等三方面研究既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对融资选择的影响。本章的最后一部分从企业外部因素着手,分析了金融市场、经理人市场、行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投融资体制等因素对企业融资选择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特征——股权融资偏好。本章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进行考察,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融资实践与融资优序理论是基本相符的,即偏好债务融资;接着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结论;最后,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具体表现进行归纳。
第三章我国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制与融资决策目标。本章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在特定治理结构下的融资决策目标。首先,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着手,对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指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特点为大股东控制;接着对我国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进行研究,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弱化在客观上导致了大股东控制的强化;然后,对分类表决制度的作用进行探讨,指出在目前的状况下,分类表决制度并不能有效地约束大股东的行为;最后,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治理结构模式,提出大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目标为大股东利益最大化。
第四章大股东控制视角下的股权融资偏好分析。本章站在大股东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形成机理,论述股权融资是大股东主动做出的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财务选择。首先,指出非流通股大股东的净资产偏好导致了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倾向于通过股权融资来提高净资产;接着指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可以提高大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这导致了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然后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进行计量,说明大股东的股权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是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最后,对大股东控制下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
第五章外部因素对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影响。本章研究外部因素对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影响。首先,指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定位不明确是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外部原因;接着对我国主要行业的竞争状况进行考察,指出由于存在产品市场未来竞争程度加剧的预期,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选择上会趋向于股权融资;然后提出政府政策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最后论述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第六章股权融资偏好与资源配置。本章主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下的资源配置问题。首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结论;然后分析由于过度的股权融资偏好会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最后,从信息不对称和股权分置的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下过度投资的形成机理。
第七章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对策和建议。本章主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研究如何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第一部分从解决股权分置、消除“一股独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完善上市公司表决权制度等四方面来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为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打下良好的内部基础。第二部分从全面转变对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培育良好的股票市场环境、完善股票市场的融资规则、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五方面来调整外部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从而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提高证券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
二、论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特定的治理结构出发,从大股东控制的角度系统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指出特殊证券市场和特殊股权结构下的大股东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内在原因。
第二,本文拓展了融资成本的定义,并给出了计量公式。融资成本的拓展定义全面考虑了融资活动对融资方现金流量的直接影响,这样计量出来的结果才更加科学、客观、全面。
第三,本文运用拓展的融资成本计量公式,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融资成本的计量公式,并通过计算1998年到2003年部分再融资公司的大股东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得出大股东股权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的结论。
第四,本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析了分类表决制度的作用,并得出在当前情况下,分类表决制度并不能有效的约束大股东行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