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分析苏童不同时期的重要文本,尤其是长篇小说,进而对苏童小说放逐母题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梳理、分析和研究。苏童小说中放逐的动作呈现不同的方式,与放逐相关的意象呈现出空间性、流动感、过渡意义和延伸趋势的特征。通过对动作和意象的分析之后,继探讨放逐母题所形成的原因以及与作者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从而讨论放逐母题在其小说中表现的普遍性。本论文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讨论放逐这一文学母题在苏童小说中的主要表现方式,结合主要作品,通过细读文本,对苏童小说放逐母题作一具象化的分析。放逐包括主动性的自我放逐和他动性的被放逐,而自我放逐又包括了逃亡和出走,同一母题涵盖下的这三种动作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苏童笔下集中出现的几类重要意象和放逐这一文学母题发生了勾连,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即作为放逐背景的静止意象具有空间性;河流意象具有流动感,时而是放逐路上的障碍,时而又成了被放逐者的栖居地;火车是放逐路上的安身之所,具有过渡意义;鸟和鱼是则是意象的延伸趋势,和小说主人公的心态息息相关。通过对动作和意象的梳理,进而分析和把握苏童小说放逐母题在文本中的体现。第二部分,对放逐母题的主导情节进行分析,主要探讨放逐母题及形成的原因。放逐母题是苏童一直坚守的一个创作母题,阶段性和顺序性地呈现在苏童的小说创作中。放逐母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源自封闭而孤独的童年生活:久卧病榻的封闭,父辈移民的无归属感以及大时代的动荡不安。二是因为现代人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具体在小说中主要表现为城市中无家可归的“井中男孩”以及枫杨树故乡的流浪者。最后一个原因主要是从作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探讨,作家主体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第三部分,反观作者对放逐这一文学母题的关注和集中书写与苏童本人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于放逐母题的热衷实现了作者本人独特的悲剧观即自我救赎的不可行性。另一方面,放逐母题在苏童小说创作中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呈现对解读苏童对空间叙述的坚守与挑战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