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增加粮食产量只能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考虑。除了利用化肥、改进耕作条件等措施,广泛使用耐密品种将会是提高单位产量的有效手段。纵观我国玉米耐密品种的发展历史,以黄早四及其衍生系为主的塘四平头类群在耐密品种的培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塘四平头类群与Reid、Lancaster、PN等杂优群组配的杂交种有许多表现突出的耐密品种,如目前大面积推广使用的958等。黄早四自交系为我国紧凑型玉米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紧凑型玉米育种和生产的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改系在今后耐密品种的选育上会有很大的利用潜力。本试验中所用的亲本为自选系和几个骨干自交系,按照塘四平头类群×改良Reid类群、塘四平头类群×Lan类群、塘四平头类群×PN群的杂优模式,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组合,以种植密度不同分为两组,在两组试验中对品种及亲本的株高、穗位、穗长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在两组试验中,所研究的15个农艺性状除行数超亲优势值接近双亲平均值外,绝大部分性状都表现出较强超亲优势;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杂种优势指数随密度改变而变化,但在两组试验中,其变化趋势相同。组1中产量高于对照郑单958的组合是吉853×J185、昌7-853×J182。组2中产量高于对照吉单261的组合是A87×J185、昌7-853×J182、J8853×J185、444×C8605-2、吉853×J185、吉853×9046。(2)从两组试验可看出单株产量、穗粗、穗长等一般配合力较大的亲本是J8853、吉853、J185、J182等几个自交系,一般配合力的相对大小不随密度的改变而变化;各性状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的是自选系昌7-853,特殊配合力、特殊配合力方差却随密度的改变而变化;两组试验中总配合力的大小变化与单株产量的大小变化相一致。(3)穗长、穗粗、百粒重、轴重、出籽率这些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影响。秃尖、穗重、粒重、轴粗、行数受加性基因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共同影响;出籽率、轴重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大于50%,说明这些性状主要由遗传因素影响,可对这些性状进行早代选择;而粒重、穗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小于50%,说明这些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材料选择时要特别注意环境对这些性状的影响。(4)综合两组试验结果与产量有较大正相关的性状是穗长、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其中行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同时这些性状之间又相互影响。因此,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实现育种目标。(5)密度为60000株/公顷时产量高于密度为45000株/公顷时产量的杂交组合是:J8853×J182、吉853×C8605-2、吉853×J185、吉853×J181、444×Mo17、J8853×9046、444×J181。通过分析这些组合所属的杂优模式可看出,按照塘四平头类群×改良Reid类群、塘四平头类群×Lan类群这两种杂优模式组配的杂交组合在耐密品种的选育中有很大的利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