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理论阐释法等多种方法,以《推背图》为研究对象,将现存《推背图》的各个版本及史书、文人笔记中有关《推背图》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尝试描绘出《推背图》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轨迹,试图厘清《推背图》图像、谶诗来源以及《推背图》背后所隐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绪论、正文三章及结论。绪论部分将有关《推背图》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分析其不足及可拓展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思路及方法。正文第一章,通过对众多资料的分析,《推背图》在武则天时期已经产生,至迟在元初时期《推背图》图像、谶诗相配合的预言模式已完全形成。《推背图》作者附会为李淳风与李淳风在天文方面的成就有密切联系。《推背图》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经疏本”、六十七图本、六十图本、金圣叹评点本。《推背图》的流传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封建社会时期主要流传于“地下”,呈现出统治者禁毁、政治势力利用其互相攻击、民间宗教借用三个特点;当代流传呈现出版本稳定、解说著作众多、流传广泛三个特征。第二章,《推背图》图像呈现出后人更改的痕迹、表达模式的一致性、图像中动作的“顷刻性”、各版本间预言节奏加快、图像与谶诗分离、图像成为谶诗的“插图”等六个特征。《推背图》的谶诗为七言杂诗,其形成与宋代大范围出现的诗谶密切相关。第三章,谶纬对《推背图》的图像与谶诗均产生影响。《推背图》的图像与轨革卦影关系密切,谶纬中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现在图像中,并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推背图》继承了谶谣的制作方法,在预言时段、统治者态度、预言内容、传播方式、影响力形成方式上与谶谣有所区别。《推背图》体现出循环论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