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发育不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5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底动脉发育不全(basilar artery hypoplasia,BAH)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变异,是指基底动脉的管径均匀一致纤细,且基底动脉在脑桥水平的直径小于2mm。本文探讨BAH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临床转归的影响,从而为基底动脉发育不全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预后评价及指导二级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入选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且在患者出院时和发病后90d时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转归情况,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根据患者出院时及发病后90d mRS评分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出院时及发病后90d的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根据患者脑桥水平基底动脉直径是否小于2mm,分为BAH组和非BAH组。比较各组之间人口统计学情况、血管危险因素、血管变异情况、基线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可能影响患者早期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34例,排除临床资料收集不全、前后循环均存在急性脑梗死、基底动脉节段性狭窄或闭塞影响数据测量、住院期间死亡和失访患者,最终纳入334例患者。其中,男222例,女112例,平均年龄(67.3±12.0)岁,BAH组有28例,非BAH组306例。出院时预后良好组260例,预后不良组74例;发病后90d预后良好组258例,预后不良组76例。随访期间非BAH组有11例死亡患者和5例卒中复发患者,而BAH组中无死亡和卒中复发患者。  1.出院时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出院时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P=0.010)、基线NIHSS评分(P=0.000)和空腹血糖(P=0.009)水平显著高于出院时预后良好组;心房颤动(P=0.011)、前循环梗死(P=0.008)和非BAH(P=0.046)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出院时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170,95%CI:1.088~1.258,P<0.01) 和空腹血糖水平(OR=1.155,95%CI:1.049~1.272,P<0.01)增高均是患者出院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AH(OR=0.190,95%CI:0.039~0.920,P<0.05)是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2.发病后90d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组中患者的年龄(P=0.010)、空腹血糖(P=0.009)、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39)、基线NIHSS评分(P<0.001)水平显著高于发病后90d预后良好组;吸烟(P=0.004)、心房颤动(P=0.003)、前循环梗死(P=0.011)、非BAH(P=0.040)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发病后90d预后良好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172,95%CI:1.089~1.262,P<0.01)、空腹血糖水平(OR=1.156,95%CI:1.048~1.275,P<0.01)增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而BAH(OR=0.195,95%CI:0.040~0.940,P<0.05)是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从研究中我们分析得出,合并BA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多数早期临床预后较好,BAH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临床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基线NIHSS评分和空腹血糖水平较高可能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测定肝动脉到达时间和肝静脉到达时间的方法及超声造影测量肝脏动静脉渡越时间及肝实质造影剂灌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慢性肝病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
目的:寻求早期判别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干预措施;了解苏州地区MP耐药基因突变现状及MP 23S r RNA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