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也称为《480公法》①,是美国粮食援助制度化的开端。学术界对美国粮食援助的研究大多以肯尼迪时期为研究对象,但本文认为,其实艾森豪威尔时期已经奠定了美国粮食援助的基调。因此,本文将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以及其他资料为基础,分析《480公法》出台的背景,探究艾森豪威尔政府粮食援助政策的走向,揭示美国粮食援助政策的内在逻辑。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外交档案,详细论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粮食政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届政府时期出台的《480公法》,这一时期,《480公法》的基本使命是作为处理国内农业剩余品的临时性工具,契合艾森豪威尔政府"贸易而非援助"的原则;以及艾森豪威尔第二届政府粮食援助政策的调整,即《480公法》1959年修正案,此时,美国国内的粮食剩余品问题依旧严峻,而美国粮食援助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开始重视粮食作为外交政策工具的意义。文章第三部分,以美国对印度粮食援助为例,详细分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粮食援助的背景和决策过程,说明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外粮食援助中的政策转向。最后,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粮食援助政策进行评析。本文认为,从一开始,粮食援助就兼具经济、政治和外交色彩。首先,它解决了困扰美国的粮食剩余品问题,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它奠定了此后若干年美国粮食援助政策的基调,艾森豪威尔以后的历届政府的粮食援助项目,都是在《480公法》的基本框架内开展。最后,《480公法》的制定和调整与美国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目标、国内政治局势息息相关,是美国国内外利益平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