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公法》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粮食援助政策(1953-1961)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body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贸易发展和援助法》,也称为《480公法》①,是美国粮食援助制度化的开端。学术界对美国粮食援助的研究大多以肯尼迪时期为研究对象,但本文认为,其实艾森豪威尔时期已经奠定了美国粮食援助的基调。因此,本文将以《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以及其他资料为基础,分析《480公法》出台的背景,探究艾森豪威尔政府粮食援助政策的走向,揭示美国粮食援助政策的内在逻辑。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外交档案,详细论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粮食政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届政府时期出台的《480公法》,这一时期,《480公法》的基本使命是作为处理国内农业剩余品的临时性工具,契合艾森豪威尔政府"贸易而非援助"的原则;以及艾森豪威尔第二届政府粮食援助政策的调整,即《480公法》1959年修正案,此时,美国国内的粮食剩余品问题依旧严峻,而美国粮食援助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开始重视粮食作为外交政策工具的意义。文章第三部分,以美国对印度粮食援助为例,详细分析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粮食援助的背景和决策过程,说明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外粮食援助中的政策转向。最后,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粮食援助政策进行评析。本文认为,从一开始,粮食援助就兼具经济、政治和外交色彩。首先,它解决了困扰美国的粮食剩余品问题,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它奠定了此后若干年美国粮食援助政策的基调,艾森豪威尔以后的历届政府的粮食援助项目,都是在《480公法》的基本框架内开展。最后,《480公法》的制定和调整与美国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目标、国内政治局势息息相关,是美国国内外利益平衡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引言部分简析题目,阐明课题研究价值,对唐代“妒妇”现象学术史进行简要回顾,并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正文共五章。 第一章概
《诗经》以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叙内容的丰富性,加之诗歌特有的简洁、凝练、含蓄的艺术性,激发着历代学者的研究热情。许多学者从民俗学角度关注其中的生活习俗,挖掘和探究其
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从传统模式向近代模式演变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艰难而又充满生机的演变过程中,史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和贡献。其中
中俄经济交往源远流长,其中,恰克图边境贸易是中俄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清政府第一次以条约的形式明确了同俄国的贸易关系,使俄国商队来华
中国古代城市保护神的起源和城市的起源与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发源于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国古代城市,到夏商基本定型,经过秦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到唐宋达到了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