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重点任务是对国内外含油气盆地主力生油层系的埋藏史曲线进行分析,并研究不同类型埋藏史的盆地油气藏特征以及油气成藏期与埋藏史的关系。基本思路是首先对埋藏史恢复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内外含油气盆地主要生油层系的埋藏史进行归类与分析,分析不同类型埋藏史盆地油气藏的特征,以及埋藏史与成藏期的关系。 含油气盆地埋藏史大致分为3类,沉降为主型、经历抬升型,经历抬升型又可分为沉降-抬升型、沉降-抬升-再沉降型。统计分析表明,国内28个含油气盆地的埋藏史有25个属经历抬升型,占89.3%,仅有3个属以沉降为主型,占10.7%;国外的68个含油气盆地中,有36个属经历抬升型,占53%,32个属以沉降为主型,占47%。 中国含油气盆地烃源岩最大埋深主要分布在3000-4000m。盆地沉降速率一般在≤100m/ma的范围内,最大可达300m/ma;经历抬升型盆地抬升剥蚀速率一般在≤100m/ma的范围内,最大也可达300m/ma,剥蚀厚度最大可大于2000m。 以沉降为主要趋势的盆地的油气藏有底辟构造油气藏、断层油气藏、披覆构造油气藏,其烃源岩与油藏在空间上是分离的,并通过断层相连;剥蚀区以下的油气藏有背斜油气藏或断层油气藏、向斜油气藏及泥质岩油气藏,其烃源岩和油气藏可有密切的接触关系。 油气的成藏期可以在盆地沉降期,如准噶尔盆地石西2井、石002井、石南4井、彩叁2井的油气藏;也可以在抬升剥蚀期,如松辽盆地、泌阳盆地、东濮凹陷、鄂尔多斯盆地、焉耆盆地的部分油气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