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翼状胬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表疾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外科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了解翼状胬肉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对翼状胬肉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山东省50岁及以上农村人口眼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该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将山东省88个县及县级市分为高、中、低三类,分别从这3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中随机整群抽取1个县(市)作为调查地,另外选择1个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郊区作为调查地。对4个调查地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序,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点。被检查者在指定的检查点接受眼科检查并接受与翼状胬肉患病危险因素相关的问卷调查。应用SPSS16.0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组间翼状胬肉患病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情况、职业、户外活动时间、吸烟、饮酒及系统性疾病对翼状胬肉患病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0岁及以上受检人群19583人中,17816人接受了检查,受检率为90.98%;检出翼状胬肉患者1876例,辣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0.5%(95%,10CI,1%~11.0%)。男性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0.4%(809/7803)(95%CI,9.7%~11.0%),女性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0.7%(1067/10013)(95%CI,10.1%~11.3%),男女性别之间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1.705,P=0.534)。单眼翼状胬肉患病杆793例,占42.3%;双眼翼状胬肉患病者1083例,占57.7%,双眼骥状胬肉的发生率多于单眼(x2=89.659,P=0.000),双眼翼状胬肉是单眼翼状胬肉的1.865倍。户外工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0.6%(1867/17689)(95%CI,10.1%~11.0%),户内工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7.1%(9/127)(95%CI,2.6%~11.6%),户外与户内工作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10,P=0.205),但户外工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是户内工作者的1.5倍。不同文化程度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大于4小时的人群中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为11.9%(95%CI,11.1%~12.7%),高于户外活动时间小于4小时的人群(9.7%(95%CI,9.2%~10.3%),p=0.000)。外出时佩戴眼镜者翼状胬肉的患病率(1.3%,95%CI,0.4%~2.1%)明显低于外出时不佩戴眼镜者的患病率(10.9%(95%CI,10.4%~11.3%),p=0.000)。吸烟(p=0.418)、饮酒(p=0.415)、高血压(p=0.854)、心脏病(p=0.277)、糖尿病(p=0.183)、中风史(p=0.387)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标准,翼状胬肉致盲率为0.2%;致中、重度视力损伤率为0.7%。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年龄、地区、户外活动时间、教育程度、户外活动时间及户外活动是否戴眼镜有关。结论:山东省农村50岁及以上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率较高,是比较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年龄、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外出是否戴眼镜、文化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